刑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當鐵窗內的服刑人員走向假釋,
社會是否已為他們鋪好回家的路?
再犯罪率的背后,是個人迷失的悲劇,更是社會治理的考題。
福州鼓山地區檢察院“熹望”工作室的檢察官,用腳步丈量高墻內外的距離,用行動詮釋司法的終極意義——不是拋棄,而是救贖;不止于懲罰,更在于重生。
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下,“回歸護航”機制已然成為司法文明的生動注腳,為假釋人員鋪就了回家之路:
1
“一人一策”精準幫扶:檢察官化身“社會醫生”,為每位假釋人員開具包含就業指導、心理干預、家庭關系修復的“康復處方”。
“社會修復”協同網絡:聯動監獄定制“陽光就業”計劃,依托就業推介會平臺,讓“無家可歸”變成“有枝可依”。
2
3
“數字賦能”動態追蹤:運用大數據建立再犯罪風險評估模型,對重點人群實施“紅黃藍”三色預警管理。
翻開檢察官的回訪日志,我們可以看到假釋人員李紅(化名)的普通一天:
清晨送兩個小孩上學,
準時到司法所報到學習,
中午去菜市場買菜,
下午給檢察官打電話匯報近況,
傍晚接孩子放學,
晚上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課程。
如今的李紅已然結束了假釋生活,迎來了人生的新篇章。
而假釋人員羅清(化名)的蛻變也令人動容......
假釋后,她陪伴叔叔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幫助妹妹籌備了婚禮,還為大兒子解決了學業上的困擾。原案承辦檢察官一直密切關注著她的生活狀況,時常通過電話和微信提供法律上的幫助與精神上的支持。目前羅清計劃通過線下開實體店,線上短視頻直播賣貨等方式進一步拓展業務,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她的手藝。與此同時,她的丈夫也在監獄內努力改造,期盼著能早日回歸家庭。
這樣的案例,正是"回歸護航"機制成效的生動寫照。
這種“辦案之后”的持續關懷,彰顯著現代法治文明的深層價值。
點擊觀看視頻
1
從懲戒到重生
司法正義的終極追求不是簡單的懲罰報應,而是給予迷途者改過自新的機會。當一位假釋人員結束監管時,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段刑罰的終結,更是一個嶄新人生的開始。
2
從剛性到溫度
法律條文是剛性的,但司法實踐可以充滿溫度。派駐檢察官的持續關懷,社區工作者的悉心引導,都在詮釋著一個理念:嚴格執法與人性化幫扶從來不是對立的選擇,而是司法文明的應有之義。
3
從法律效果到社會效果
派駐檢察官不僅確保刑罰執行嚴格依法,更通過就業幫扶、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舉措,消除“犯罪標簽”帶來的次生傷害,修復斷裂的社會關系。司法的終極價值不僅要懲治罪惡,更要修復傷害;不僅要維護秩序,更要治愈心靈。當一位曾經的違法者能夠重新找到人生方向,這或許就是司法工作最動人的成就。
一位假釋人員說道:“你們沒有用異樣的眼光看我,讓我相信污點也能開出花朵”——這或許就是對“司法為民”最樸素的詮釋。在推進中國式法治現代化的道路上,“熹望”工作室檢察官的“回歸護航”行動,正以司法的溫度焐熱冰冷的人生,用法治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迷途者的歸航。從“監牢”到“歸途”,這條路或許漫長,但有人陪伴,就不會孤單。
供稿:福州鼓山地區檢察院
發布:福建檢察新媒體
責編:賀華鋒 李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