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商業觀察》聯合一財發布了《2025年輕人存錢小調研》,調研數據顯示,7成受訪者存款超10萬,12.3%受訪00后存款超30萬。
我想說現在調研也是搞流量經濟的,這類調研,首先就要看樣本范圍和大小,你在北京金融街調研和在遼寧鶴崗老城區調研,結果出來估計不像一個國家的數據!但是調研的本身,就是讓我們能在微觀里看清一些宏觀的事實,所以,數據的價值全看你自己怎么解讀了!
于我去找了這份調研報告 @DT商業觀察
一、我們先看下這份調研數據的特征與矛盾:
本次調研的樣本量為 1825 份,超 60% 集中在一線 / 新一線城市,且互聯網、金融等新經濟行業占比突出。這一群體本身收入較高、理財意識較強,導致數據呈現 “幸存者偏差”。我對比了同期的央行數據,顯示全國僅 1.5% 的人存款超 30 萬,而調研中 00 后這一比例達 12.3%,差距懸殊。若剔除家庭支持(如父母預存購房首付、教育基金),普通 00 后存款超 30 萬的比例可能不足 1%。所以,本次取樣的樣本偏差與數據代表性,我個人是尊重但存疑的!
其次,調研中 “存款” 涵蓋銀行活期 / 定期、貨幣基金(如余額寶)、債券等,而央行統計僅包含純儲蓄賬戶資金。所以,以 00 后為例,其存款中約 40% 為貨幣基金或短期理財,實際可支配現金比例較低,若按嚴格儲蓄定義,7 成受訪者存款超 10 萬的結論將大幅縮水,但是年輕人的短期性數字化理財比例肯定遠超中老年人群,所以這份報告的存款定義寬泛,實際上推高了數據水位!
這里面最有價值的一組數據,我認為是揭示了代際財富分化,85 后存款超 30 萬的比例最高(約 28%),反映其經歷房地產增值周期、職業黃金期的積累優勢;00 后中 12.3% 的高存款群體,主要依賴家庭原始資本注入(如父母給予的購房款、留學結余資金)和新興行業紅利(如 AI 、自媒體)。這一現象折射出 “拼爹 + 行業選擇” 對財富積累的雙重影響,符合近20年來社會財富積累的模式!
二、其次,我們再看高存款現象的驅動因素是什么:
(1)家庭支持
在 12.3% 存款超 30 萬的 00 后中,約 65% 的資金來源于家庭支持,包括:
資產代際轉移:父母提前支付購房首付(平均約 50 萬元),剩余資金轉入子女賬戶;
教育基金轉化:部分家庭從子女出生起定投教育金,成年后累計達 30 萬 +;
禮金集中管理:從小收到的大額紅包由父母統一理財,成年后形成 “被動存款”。
(2)新興行業的財富躍遷效應
互聯網、金融、直播等行業的 00 后從業者,起薪顯著高于傳統行業。
比如:頭部互聯網公司算法崗應屆生年薪起步就可達 25 萬 +,扣除房租和生活費后,2 年可攢下 30 萬;
而自媒體創作者通過廣告分成、帶貨傭金,大學期間已經有很多可實現月入 2 萬 +,畢業時存款超 30 萬并非個例。
其次,是年輕人普遍的低欲望消費與強制儲蓄:38.8% 的 00 后因為不需要對象,所以實行 “月薪一半強制儲蓄”,主因是應對突發風險和提前退休目標。而且,這一群體傾向于減少奢侈品購買、選擇合租或居家辦公,將可支配收入的 60% 以上用于儲蓄或理財,在錢這件事上,我們是一代更比一代想賺錢!
三、接著我們來看,為什么年輕人這么喜歡理財:
(1)年輕一代的流動性偏好:
00 后、95 后將 58% 的余錢投入貨幣基金(如余額寶、微信零錢),僅 22% 選擇銀行存款。這反映出:即時支付需求、移動支付普及下,貨幣基金成為 “電子錢包” 的延伸;
而低風險偏好的由來主要是因為經歷 P2P 暴雷(2023 年 90 后受害者占比 41%)、以及股票虧損,導致年輕群體對非保本理財警惕性上升,也符合當下金融詐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的特征!
(2)熟齡人群的多元和差異
但85 后及以上群體對于錢的配置就不一樣了,31% 購買股票、24% 配置保險,其理財邏輯更注重資產增值與風險對沖,這也符合資產生命周期的特征!
通常,在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基本都是通過 “股票 + 債券 + 保險” 組合,實現年化 5%-8% 的收益,對沖房貸壓力;
其中部分 80 后將 30% 存款投入增額終身壽險,鎖定長期復利(約 2.5%-3%),兼顧養老與傳承需求。
(3)低利率環境和資產荒背景下的被迫轉型
2025 年國有大行 1 年期定存利率跌破 1%,3 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僅 2.1%,迫使年輕人轉向理財市場,數據顯示,上半年理財市場規模達 30.97 萬億元,其中 00 后新增理財賬戶數同比增長 120%,主投現金管理類產品(平均年化收益 1.54%)。
所以,本次樣本調研中,“7 成年輕人存款超 10 萬” 的標題被部分媒體放大為全民現象,忽視了樣本局限性。
從統計局的數據看,五線城市中存款超 30 萬的群體,實際多為個體工商戶或退休公務員,與一線城市白領的財富積累路徑完全不同。這種地域與職業的割裂,導致普通年輕人產生 “拖后腿” 的自我懷疑。
而且,本次調研未披露負債情況,但央行數據顯示 70% 的年輕人有房貸、車貸或消費貸,月還款額占收入的 40% 以上。以一線城市為例,月入 1.5 萬的白領扣除房租(5000 元)、月供(6000 元)后,實際可儲蓄金額不足 3000 元,與調研中 “月存 8300 元” 的理論值相差甚遠。
最后,就是社會財富積累的結構性失衡正在加速!金融 / IT 從業者存款超 30 萬的比例近 50%,而農業 / 服務業不足 20%;一線城市家庭存款達標率 38%-41%,農村僅 1.8%-4.3%。這種分化本質上是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果,而非個體努力差異。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了養老金分配上:《養老金21年連續上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