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年春天,漢宣帝走上人生巔峰:
匈奴單于來降。
這是漢宣帝的一小步,是大漢帝國和中國歷史的一大步。
100多年來,彪悍的匈奴讓漢朝吃盡了苦頭。正所謂:一部匈奴史,半部漢朝屈辱史。
開國皇帝劉邦慘遭圍毆,被迫嫁姑娘換和平(詳見《一個做大事的爹,有多可怕》)。
劉邦死后,呂雉執政。匈奴冒頓(mò dú)單于公然調戲她:咱倆都單身,要不一起過吧?女強人呂雉忍辱負重,回復說:我都人老珠黃了,配不上您。然后,送了一個年輕姑娘給他。大漢舉國上下視之為奇恥大辱(詳見《漢書·匈奴傳》)。
漢文帝、景帝時,匈奴多次入侵,就連長安城外都被搞得狼煙四起(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更可惡的是,匈奴人還與淮南王等造反派勾結,妄圖插手漢朝內部事務。文帝、景帝憂心忡忡,夜不能寐。
漢武帝雄才大略,繼位后決然與匈奴開戰,大漠黃沙,血戰到底,雖然最終把匈奴揍了個半死,但代價也非常沉重:不僅敗光了祖宗積攢70年的家底,更是把大漢朝搞得民不聊生、國無寧日(詳見《張湯:盛世酷吏》)。
至此,漢匈兩敗俱傷,重傷。
沒想到,30年后,天翻地覆慨而慷,匈奴單于投降了?!
這30年都發生了啥?
這30年,漢朝(霍光+漢宣帝)就干了一件事:不折騰。
很多人對漢宣帝很陌生,歷史教科書上也就那么半頁一頁紙的小咖,好像沒啥值得大書特書的成績。
- 劉邦:干掉項羽,開天辟地;
- 漢文帝:休養生息,文景之治;
-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文景之治;
- 漢武帝:打匈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宣帝的列祖列宗太優秀了,所以,他的樣子看起來有點平平無奇。
不折騰很牛叉嗎?對。尤其和反面教材匈奴一比,你就知道了。
因為這30年,匈奴就干了一件事:折騰,使勁折騰,往死里折騰。
先是因為接班人問題,匈奴內部鬧分裂,長期、反復地窩里斗。
今天,四大天王的兩大天王(左賢王、右谷lù蠡lí王)公開與中央決裂,搞軍閥割據了。
明天,匈奴單于死了,他的前妻竟然幫自己的情夫當上了新單于。新單于“小三上位”后,搞大清洗,把老單于的人殺的殺撤的撤,重要崗位全換成自己人。國家亂了,人心散了(單于暴虐,好殺伐,國中不附)。
后天,匈奴徹底亂成了一鍋粥。一個國家,五個單于,互相廝殺,都想當老大。
大漢朝必須感謝霍光。不管他再囂張跋扈,再廢立皇帝,再縱容家人違法亂紀,就憑他讓大漢帝國穩定發展了30年(漢宣帝是他指定的繼承者),絕對是社稷功臣。
再說回匈奴。這30年,匈奴不僅窩里斗,對外也各種折騰。
- 今天,侵擾漢朝邊境,傷亡過半。
- 明天,收復河西走廊,全軍覆沒。
- 后天,遠征烏桓,無功而返。
- 大后天,收復西域,損失10萬人,近百萬頭牲畜。
領導不給力、軍隊不給力,更要命的是,老天爺也不給力。
今天,爆發雪災,幾萬人、幾萬頭牲畜被凍死。
明天,爆發大饑荒,人口減少1/3,牲畜減少1/2。
后天,再次爆發大饑荒,人口、牲畜傷亡高達六七成(人民、畜產死什六七)。
其實,并不是老天爺偏愛漢朝。那些年,漢朝也經常爆發水災旱災大地震等。但是,因為領導英明,政府靠譜,政策給力,所以,天災的殺傷力不大。
這30年,匈奴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馬和民族都快折騰沒了。
期間,他們無數次向漢朝委婉表示:親,咱們和親吧。
漢朝:呵呵。
(遇漢使愈厚,欲以漸致和親。漢亦羈縻之)。
期間,也有漢朝大臣建議:趁他病、要他命,咱滅了匈奴吧(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
漢宣帝沒出兵,理由是:老百姓連溫飽都沒解決,打什么仗?就算打了勝仗,也得不償失,容易爆發系統性風險。
(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以動兵......出兵雖勝,猶有后憂,恐災害之變因此以生。)
這30年,漢朝除了對匈奴、西羌各有一次大規模用兵(詳見《老干部趙充國:我為啥敢和領導唱反調》)外,幾乎不出窩。
你來打我,我反擊。你不打我,我不動。你打西域,我派個政委過去,一邊搞統戰,一邊幫西域人民弄死你。
公元前60年,漢朝的統戰工作大見成效:設西域都護府,將整個西域徹底納入掌控。
30年來,漢朝休養生息、國泰民安,糧食連年豐收,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安土,歲數豐穰ráng)。
30年來,匈奴天災人禍連綿不絕,別說老百姓了,就連老大都混不下去了。
時任正牌單于(呼韓邪yé單于)眼瞅著就要被盜版單于(郅支單于)給滅掉了。
呼韓邪單于(影視劇照)
怎么辦?
認慫吧。
匈奴大臣A建議:向漢朝稱臣、求救,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勸令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匈奴大臣B~Z強烈反對:咱大匈奴丟不起這個人!
呼韓邪單于拍板:丟人總比丟命強。投降,我親自去投降!
然后率部南下向漢朝邊境靠攏,并派兒子提前出發,去長安當人質,以表誠意滿滿。
數月后,呼韓邪抵達五原郡(今內蒙包頭)邊境,并向漢宣帝遞交報告:特申請明年正月到長安向您匯報工作,妥否,望批示。
(匈奴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愿奉國珍,朝三年正月。)
整個大漢沸騰了。這就好有一比:假如川建國要進京述職。
別著急嗨,先商量正事:怎么接待呼韓邪單于?
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史無前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勝敗輸贏都屬于“內戰”)。辦好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辦砸了,戰亂再起,世界動蕩。
全世界都盯著呢。
比如,盜版單于(郅支單于)就等著看笑話呢。他認為,呼韓邪到了長安,會被漢宣帝扣押,當成戰利品,供全世界參觀、合影留念(以為呼韓邪兵弱,降漢,不能復自還)。到時候,自己振臂一呼,受到侮辱的匈奴人民在自己的領導下,團結一心,以報仇雪恨為名,再度崛起。
比如,西域一些國家也等著渾水摸魚呢。萬一漢匈交惡,戰火再起,自己是不是可以趁機撈點好處呢?
所以,呼韓邪進京述職,必須安排妥當、萬無一失。
當然,向來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大部分漢朝官員不這么認為。
漢朝大臣B~Z表示:他一個野蠻人的酋長,在咱們這兒,撐死了算個正部。就算超規格接待,副國級標準足夠了(匈奴單于朝賀,其禮儀宜如諸侯王,位次在下)。
漢朝大臣A強烈反對:尊重對手才能廣交朋友、和平崛起。匈奴不是弱雞,必須得按正國級標準接待。
(單于非正朔所加,故稱敵國,宜待以不臣之禮,位在諸侯王上。外夷稽首稱藩,中國讓而不臣,此則羈縻之誼,謙亨之福也。)
漢宣帝拍板:同意。咱不以大欺小。大漢就要有大漢的樣子。
(其以客禮待之,令單于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
漢宣帝確實牛叉,他這一拍板,不僅力排眾議,而且驚世駭俗。不僅當時,包括后世,都遭到了很多儒家官員的鄙視:自降身價,與禮不合(僭度失序,以亂天常,非禮也)!你想想,就連2000年后的道光、咸豐皇帝,依然會要求洋鬼子覲見時要三跪九叩,否則不見。
會后,大漢欽差即刻奔赴邊境迎接呼韓邪;沿途各郡分別出動兩千騎兵護送呼韓邪過境(發所過七郡二千騎為陳道上),一為安保,二表尊重,類似現在的警車開道+國賓護衛隊。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韓邪單于抵達長安。
漢宣帝先行祭拜天地和祖宗,一則報喜,二則表功;然后,在甘泉宮會見了來京述職的呼韓邪。
聽取了呼韓邪對匈奴當前形勢和各部落工作情況的匯報后,漢宣帝說,即將過去的這幾年,是匈奴局面最為嚴峻復雜的幾年。面對各種困難和壓力,你做了大量艱苦工作,顯示出的勇氣和擔當,中央是充分肯定的。
漢宣帝表示,我們將堅定支持你帶領匈奴各部落團結一心,共同推動匈奴發展重回正軌。
鑒于呼韓邪任職期間對大漢帝國的突出貢獻,漢宣帝對他進行了隆重的表彰(賜以冠帶、衣裳、黃金璽、盭 lì 綬,黃金二十斤,錢二十萬,衣被七十七襲,錦繡、綺縠hú、雜帛八千匹,絮六千斤等等)。
第二天,呼韓邪進京述職歡迎大會在長安隆重舉行。
漢宣帝站在高臺上,呼韓邪入場覲見。漢宣帝表示:呼韓邪同志辛苦了,免禮平身。
然后,漢宣帝登上渭橋。橋下,呼韓邪與受邀參會的匈奴隨行官員、各國元首、大漢帝國部級以上官員數萬人,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上登渭橋,咸稱萬歲)。
拿《步輦圖》應個景
晚上,漢宣帝在皇宮宴請呼韓邪,并一同參觀大漢國寶展。
此后一個月,漢宣帝多次接見呼韓邪,圍繞漢匈關系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進行戰略溝通,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
一個月后,呼韓邪回國。按照雙方約定,他率部居住在漢匈邊境,一旦有變,可進入漢境自保。
此外,漢朝特派兩萬騎兵駐扎邊境,給呼韓邪當保鏢。誰敢不服,往死里揍(留衛單于,助誅不服)。
此外,漢朝劃撥糧食3.4萬斛(約100萬斤)給呼韓邪部,隨便吃,管飽管夠。
盜版單于(郅支單于)一看,慌了。不是應該把這孫子關在長安動物園,供人參觀合影嗎?怎么還傍上大粗腿了?
盜版單于趕緊補課:也派兒子來長安當人質,逢年過節也派使臣到長安送禮問安。
晚了。因為呼韓邪搶的是頭柱香。漢宣帝始終對呼韓邪更有好感(漢待呼韓邪使有加焉)。
盜版單于無奈,只好往西發展,跑到中亞的康居國,謀求東山再起。
他以為自己離漢朝十萬八千里,可以隨便折騰,你能奈我何?
可惜,他遇到了個愛跑長途的狠人:陳湯。
陳湯萬里迢迢趕過去,把他干掉,然后說了句流傳至今的金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回頭細講。
再說回呼韓邪。盜版單于跑了,呼韓邪輕輕松松再次統一匈奴。
這哥們確實很感激漢朝。若干年后,他第三次到長安述職時,自降身份,要給時任漢朝皇帝(漢元帝,漢宣帝的兒子)當女婿(漢匈此前一直是兄弟關系)。
漢元帝當然樂意,就隨便挑了個顏值一般的宮女嫁給了他。
這宮女叫王昭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