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這兩年車市最魔幻的事情是什么。
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某些品牌吹得天花亂墜,消費者掏錢后才發現,全是假的。
從加價提車到庫存成山,從技術封鎖到反向采購,中國車市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洗牌。
而這場洗牌中,有三個真相你必須看清,否則下一個踩坑的可能就是你。
為什么這么說,今年買車到底該怎么選。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
01 吹牛的別碰。
說到這個話題,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新勢力發布會上的PPT都很美好。
畢竟,自動駕駛,超長續航,零重力座椅,這些概念聽起來就讓人心動。
可現實是,很多功能要么還在實驗室階段,要么根本不符合中國路況。
比如前些日子宣傳的智能駕駛,現在來看完全就是笑話,除了華為和小鵬之外。
這就好比相親時吹噓自己年薪百萬,結婚后才發現是越南盾。
但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是這些品牌往往把用戶當小白鼠。
今天OTA升級剎車邏輯,明天遠程鎖電控續航,后天突然宣布停產換代。
你花真金白銀買的車,到頭來連個完整的權益都保障不了。
所以記住第一條,凡是發布會吹得越狠的,現實往往摔得越慘。
02 銷量少的別碰。
因為表面看,小眾車型可能更個性,更與眾不同。
但真用上一段時間,你會發現,買車本質上買的是生態。
比如一些歐洲豪華品牌為例,如果是純進口過來的,維修會變得很麻煩,有時候等配件都要等三個月,而且維修價格還特別貴。
這還是豪華品牌的,要是普通品牌的那些月銷不過千的車型,一方面是二手車產品非常差,另一方面是維修也很麻煩。
說白了,汽車是規模化工業產品,沒有銷量支撐的車型,注定是產業鏈末端的棄子。
反觀主流品牌,不僅配件供應充足,就連后市場改裝方案都琳瑯滿目。
這就像智能手機,你會買一臺連鋼化膜都配不到的旗艦機嗎。
更殘酷的是,今年淘汰賽已經進入尾聲,那些月銷持續墊底的品牌,很可能明年就消失在售后名單里。
03 沒有核心技術的別碰。
此外,就算拋開這些不談,其實最該警惕的是那些組裝廠。
因為汽車產業的競爭,早已不是沙發彩電的比拼,而是底層技術的較量。
譬如以增程式為例,有的企業能自研熱效率44%的發動機,有的卻連ECU都要外購。
再比如電池管理,同樣是寧德時代電芯,不同品牌的實際續航能差出20%。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的車冬季續航扎實,有的卻連表顯里程都不敢顯示。
更不用說智能化賽道,沒有全棧自研能力的品牌,永遠在等供應商施舍。
而現實已經給出答案,那些靠采購方案茍活的品牌,不是正在降價清倉,就是已經轉型代工。
那么,更大的真相在哪?其實縱觀這三條忠告,背后都指向同一個邏輯。
中國車市正在從營銷驅動,徹底轉向產品驅動。
五年前靠講故事能騙到融資,三年前靠堆配置能忽悠訂單。
但到了2025年,消費者早已練就火眼金睛。
看看銷量榜就知道,前十名里哪個不是技術派,哪個沒有硬通貨。
所以最終記住,在當下這個節點買車。
要么選經過市場檢驗的爆款,要么選技術底蘊深厚的巨頭。
除此之外的所有選擇,都是在為別人的試錯成本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