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駐華大使館高調慶祝《北京條約》簽訂 160 周年,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過分了!騎到頭上來了,這個過分了!
1860 年,第二次鴉 片戰爭的硝煙還沒散盡,沙俄就帶著不平等條約找上門來。趁著清政府內外交困,用武力威脅簽下《北京條約》,硬生生割走了烏蘇里江以東 40 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
海參崴 —— 這座中國漁民世代生活的 “海邊漁崴”,從此被改名 “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了沙俄向東方擴張的 “戰利品”。那片土地上有我們祖先開墾的農田,有我們漁民撒網的漁場,更有東北亞最優良的天然港口,卻被強盜用一紙條約永久霸占。
160 年了,海參崴的海浪還在訴說當年的苦難。中國村民被趕出祖輩居住的村莊,漁船被禁止進入傳統漁場,留下來的人被迫放棄語言和習俗。
關帝廟的香火被東正教堂的鐘聲取代,“海參崴” 的名字從地圖上消失,換成了殖民者起的俄語名稱。可土地不會忘記自己的主人,每一寸黑土都浸著中國人的汗水;海浪不會改變記憶,每一次拍岸都在呼喚故土回歸。
現在,俄駐華大使館竟把這場掠奪稱作 “歷史成就”,在社交平臺上大張旗鼓地慶祝。他們展示海參崴的港口風光,卻絕口不提這片土地本屬于中國;他們紀念所謂的 “條約生效”,卻回避這是用槍炮逼迫的不平等條約。這哪里是慶祝?分明是強盜在受害者家門口炫耀搶來的贓物,是對中國領土主權最無 恥的挑釁!
有人勸我們 “歷史已成定局,要向前看”。可看看現實:中國東北至今沒有出海口,貨物要繞道他國港口;海參崴的中國后裔早已認不出祖先的文字,連 “中國” 都成了遙遠的詞匯。當強盜在我們眼前慶祝掠奪的 “功績”,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該怒吼:這不是歷史,是刻在民族記憶里的傷痛!
160 年來,海參崴的礁石記得中國人被驅逐的哭喊,烏蘇里江的流水記得中國村莊被燒毀的火光。俄駐華大使館的慶典越是高調,就越提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軟弱就會被欺負。這片土地曾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事實永遠不會被條約改變,不會被時間磨滅。
160 年的風雨沒有沖淡屈辱,反而讓我們更清楚:國家強大才能守護領土。俄駐華大使館的這場慶典,不是歷史的終點,是敲響在每個中國人心頭的警鐘 ——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仇恨,是為了讓這樣的屈辱永遠不再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