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伊拉克
6月13日,以色列出動空軍對伊朗境內幾十個與核計劃和其他軍事目標進行了空襲。消息一經傳出,舉世震驚。人們都在猜測接下來的局勢是否會更加惡化。
其實,以色列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40多年前,以色列就曾出動空軍成功炸毀過伊拉克的核反應堆。這件事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那么它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一、行動背景
上世紀50年代,獨立后的伊拉克便開始了自己的核計劃。首先,在1959年,伊拉克與蘇聯秘密簽署核協議,希望能在蘇聯的援助下獲得一座核反應堆。但是伊拉克后來認為,如果能從意大利或法國購買核反應堆豈不更好更快?但是這些計劃都未取得成功。
伊拉克的核計劃在1968年迎來了轉折點。因為這一年阿拉伯復興黨開始上臺執政,副總統薩達姆對于核計劃非常熱心。因此,在70年代初,薩達姆政府秘密秘密發起核計劃。
那時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阿拉伯國家為了報復西方對以色列的支持,紛紛提高油價,將石油由每桶 3 美元上調到10美元,而伊拉克也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之一。
第四次中東戰爭
這樣,西方國家為了得到石油,不得不尋求改善同伊拉克的關系,而伊拉克則趁機提出想購買法國核反應堆的要求。當然,伊拉克也保證將和平利用核能,希望能得到西方的諒解,并且伊拉克也確實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購買的核反應堆也符合國際規定與標準,法國同意與伊拉克合作,答應可以賣給伊拉克一座核反應堆以及相關實驗室。
1976年,薩達姆親自去法國簽訂了協議。1979年,伊拉克在法國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座輕水反應堆(塔姆茲 -1號)。不過得強調一下,該反應堆為研究性反應堆,另一座為小型試驗性質的反應爐(塔姆茲 -2號)。按照協議,法國將賣給伊拉克4.5公斤濃縮鈾,大致能制造4枚核彈。另外,伊拉克還獲得來自西德的鈾礦石和意大利提供的分離钚,意大利還提供技術培訓。
伊拉克核反應堆
由于伊拉克與法國簽訂了核協議,并且它將得到能制作核武器的原料,這使得以色列異常擔心。
二、以色列的應對
對于伊拉克的核計劃,以色列一直很不安。與伊拉克相比,以色列國土面積小得多,人口密度大且集中在特拉維夫等幾個大城市,如果遭遇核彈襲擊,那將是致命性的大災難。更可怕的是,伊拉克長期與以色列不和,薩達姆一直拒絕承認以色列的存在,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者非法占有的領土,還經常威脅要將以色列毀滅。
在之前發生的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使用過化學武器,這讓以色列更如坐針氈,所以以色列政府認定:“只要薩達姆一旦擁有核武器,就會毫不猶豫地對以色列使用。”
薩達姆
為防止伊拉克得到核武器,以色列可沒閑著。他們首先開展外交活動,向法國和意大利施壓,尤其施壓法國,阻止其向伊拉克提供反應堆和核燃料。1980年7月下旬,以色列外交部長召見了法國駐以色列代辦,表達了以色列對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深切關注”。這其實已經表達了警告,但都沒引起伊拉克和法國的足夠重視。
法國并不承認核反應堆有什么擴散的危險,并且認為伊拉克也有權和平利用核能,就像其他國家一樣。見法國不站在自己一方,以色列便去尋求美國的支持。但當時美國也不同意干涉他國擁有核武器。
以色列政府見外交活動沒能有效阻止伊拉克的核武器研制進程,便采取特殊手段。1979年4月6日,以色列派遣摩薩德特工用定時炸彈炸毀了核反應堆的堆芯,后來發現修復損毀部分就需要兩年時間。另外,一名為伊拉克工作的埃及籍核專家雅哈·阿爾麥沙德被發現在巴黎遭暗殺。
以色列摩薩德組織
此外,以色列還充分利用媒體來影響國際輿論。1976年1月,《倫敦每日郵報》曝光了伊拉克的核計劃。消息一經傳出,舉世嘩然。該刊物還認定法國將無法控制伊拉克對核武器的使用。
不得不說,以色列的應對還是有一些成效的,至少讓伊拉克的核計劃推遲了幾年。不過,以色列政府計劃采用更為激烈的手段阻止伊拉克的核計劃。
三、行動前的準備
以色列終于下定決心摧毀伊拉克的核計劃,時間是1978年。但是如何能達到這個目標,以色列決策層內部是有過一番討論的。他們開始時是計劃直接派少量軍隊襲擊核反應堆所在地奧西拉克地區。但該地距離以色列超過1000公里,周邊均為沙漠,進軍和撤退都較為困難。由于顧慮行動中以色列國防軍可能出現的較大傷亡,決策層最終還是選擇遠距離空襲方案,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員傷亡。
核反應堆
于是,1980年10月,以色列內閣制訂出一項旨在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方案,后被稱為“巴比倫計劃”。
計劃是有了,那么使用什么武器呢?原來,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色列就將國防預算的一半多用于升級國內空軍。至1980年,以空軍已擁有戰機650架,其中很多是較為先進的二代、三代機,以空軍已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三大空軍。
不僅如此,以色列還擁有世界上當時最先進的戰機,F-15 和 F-16 鷹式戰斗機。這些戰機可以進行長距離飛行,不需要空中加油,也不需要地基導航系統。
在情報方面,以色列的工作做得更加到位。它通過美國中央情報局獲得核反應堆照片,又與伊朗互換情報,獲得大量低空偵查照片。并且根據美國提供的資料,以色列成功推斷出核反應堆的外殼設計。
美國中央情報局
巴比倫行動出臺后,以色列空軍司令親自挑選了24位一流飛行員。空襲突擊隊的隊長由3次參加阿以戰爭的巴哈里上校擔任。為了確保襲擊成功,以空軍進行了大量的戰前演練。預計空襲需要90多分鐘完成,而且是在炎熱干燥的沙漠地帶飛行。對以色列飛行員的飛行技能和體力都是不小的考驗。
為確保一擊命中,以軍的訓練那叫嚴格。甚至以色列在國內內蓋夫沙漠建了一座外形一模一樣的反應堆模型來進行反復訓練。
經過長達9個多月的訓練,以色列空軍做好了一切準備。當然,對于這次行動,以色列是高度保密的,整個高層也沒幾個人知道。甚至就連飛行員也是到行動前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去執行什么任務。
巴比倫行動
四、行動完成
突襲行動的日期定為1981年6月7日,這天正好是星期日,核反應堆的工作人員休息,尤其其中還有200多名外籍人員,這樣就避免了他們的傷亡而將帶來的世界輿論和外交被動局面。空襲的具體時間定為當天下午6點30分,這個時間段光線還很充足,飛行員可以看清地面。
更為重要的是,以色列的戰斗機是背光飛行,而埃及地面部隊卻需要對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射擊,效果自然差了很多。
以色列的空襲主要由8架 F-16 鷹式戰斗機完成,另外6 架 F-15 鷹式戰斗機提供空中護航任務。14架飛機從以色列西奈沙漠埃齊翁基機場起飛。以色列與伊拉克并不接壤,兩國之間還隔著約旦、沙特等國家。為了躲避這些國家的雷達,以軍起飛后立即關掉無線電通訊和數據傳輸設備。
F-16戰機
以色列空軍首先飛躍亞喀巴灣,又繞過約旦南段朝東北飛去,這條航線很有利,既隱蔽又熟悉,因為此前以軍為完成任務,多次選擇此航線做長距離飛行演練。為了達到更好的隱蔽效果與迷惑戰術,以軍戰斗機貼緊在一團飛行,以至于被雷達偵查到后工作人員誤認為是一架大型客機而不是戰機編隊。
在飛行途中,沙特和約旦的雷達也都發現了以軍戰機,但以色列飛行員能用流利的阿拉伯語回復他們的問題,這樣連續騙過約旦和沙特空軍,如入無人之境般進入伊拉克領空。最終,以軍經過90分鐘于6月7日下午5點30分成功飛抵目標區。
發現目標后,F-15 戰斗機立即進行掩護作戰。F-16則準備好轟炸和摧毀。F-16在奧西拉克核反應堆上空精準投彈超過14噸的炸彈,最終成功摧毀了這座核反應堆。
伊拉克核反應堆被炸之后的場景
文史君說
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高技術低強度”的戰爭理論。這套理論提倡有限規模、有限目的、有限目標的“低強度”戰爭。相對于一戰、二戰那樣全民參與的鋼鐵洪流戰爭,百姓的傷亡當然也減少了,對百姓的傷害自然也減輕不少。可以說,“巴比倫行動”正是這種理論的試演。空襲行動非常成功,可說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又一次經典案例。
參考文獻
羅媛、任曉宇:《1981 年以色列巴比倫行動探析》,《長治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袁靜偉:《巴比倫行動——以色列空襲伊拉克核反應堆》,《中國民兵》1994年第3期。
姚虹聿:《貽害半個世紀的“120秒行動”》,《檢察風云》2019年第6期。
張箭:《以色列、伊拉克孰強孰弱?——評〈“弱”能凌“強”的現象值得注意〉》,《西亞非洲》1995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石頭)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