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上寫著‘甲狀腺結節’,是不是離癌癥不遠了?”“要不要趕緊切了?”每年體檢后,不少人拿著標有“甲狀腺結節”的報告慌了神,甚至連夜查資料越看越焦慮。
其實,甲狀腺結節就像甲狀腺上長了“小疙瘩”,在成年人中檢出率高達20%-76%,但90%以上都是良性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惡性結節不足5%。北京北苑中醫醫院武春青主任強調:“發現結節先別慌,做好這幾步,比瞎擔心有用得多。”
第一步:先搞懂結節“良惡性”
拿到報告后,先看超聲描述里的“關鍵詞”:
? 良性信號:結節邊界清晰、形態規則、無鈣化、生長緩慢
? 惡性預警:邊界模糊、形態不規則、縱橫比>1、微小鈣化、血流豐富
武春青主任提醒,發現結節后先做甲狀腺超聲和TI-RADS分級(1-6級),4級及以上建議進一步做穿刺活檢,通過病理檢查明確性質——這是判斷良惡性的“金標準”,別跳過這一步就亂猜病情。
第二步:良性結節別亂治,定期隨訪是關鍵
很多人查出良性結節就想“一刀切”,但醫生強調:大部分良性結節無需治療,尤其是直徑<1cm、無壓迫癥狀(如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的結節,只要每6-12個月做一次超聲復查,觀察大小和形態變化即可。
但如果結節過大影響外觀,或出現壓迫感,也不用急著開刀。隨著技術發展,多模態AI智能消融術正成為良性結節的“精準處理”新選擇。
多模態AI智能消融術:不開刀也能“消滅”結節
傳統手術治療甲狀腺結節,可能需要在脖子上留一道5-6厘米的疤痕,還可能損傷周圍神經。而多模態AI智能消融術則是一種微創治療方式,武春青主任解釋其優勢:
? AI精準定位:通過超聲、CT等多模態影像融合,AI系統能自動識別結節邊界、血管和神經位置,誤差控制在0.1毫米內,避免損傷正常組織
? 微創無疤:僅用一根細如針頭的消融針,從皮膚穿刺直達結節,通過高溫讓結節組織凝固壞死,術后只有一個針眼大小的創口
? 恢復快:全程10-30分鐘,局麻即可完成,術后觀察1-2小時就能回家,不影響正常生活
? 保留甲狀腺功能:不像手術可能切除部分甲狀腺,消融術只針對結節,甲狀腺功能幾乎不受影響,不用終身吃藥
這種技術尤其適合直徑1-4厘米的良性結節,或有美容需求、害怕開刀的患者。但武春青主任也提醒,并非所有結節都適合消融,惡性結節或位置特殊(靠近氣管、大血管)的結節,仍需手術等規范治療。
第三步:做好日常管理,結節也能“變乖”
查出結節后,與其焦慮不如做好這幾件事:
? 少熬夜、別給自己太大壓力,長期精神緊張可能刺激結節生長
? 少吃辛辣、高碘食物(如海帶、紫菜),但也不用完全忌碘,均衡飲食更重要
? 定期復查別偷懶,尤其是TI-RADS 3級及以上的結節,及時掌握變化
最后想說,甲狀腺結節就像甲狀腺上的“小鄰居”,大多數時候相安無事。發現結節后,先找專科醫生評估,該觀察的觀察,該治療的治療。別自己嚇自己,科學應對才是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