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減灶之計記錄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前中期的公元前343年的馬陵之戰(zhàn)中。
孫臏以減灶之計誘使魏國大將龐涓追擊齊軍,孫臏其后在馬陵設伏大破魏軍并射殺了魏國主將龐涓。
而増灶之計最早的記錄,則是出自東漢名將虞詡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平定羌人之亂。
虞詡在獲悉叛亂的優(yōu)勢羌軍追來后,命令每天增加軍中爐灶,使得追來的羌軍以為漢軍援軍不斷到來于是很快便放棄了追擊逃遁。而虞詡預判到了羌軍會逃,因此率部隊從小路繞到了羌軍逃跑必經(jīng)之路上打伏擊,一舉大破羌軍平定了叛亂。
對古代戰(zhàn)爭史感興趣的讀者,有沒有產(chǎn)生過這樣兩個疑問:
為什么増灶之計比減灶之計晚了400多年才出現(xiàn)?
為什么歷史記錄中減灶之計很常見,但是増灶之計卻很罕見呢?
下面,碼字的就為大家解答一下這兩個疑問吧。
減灶之計其精髓就是兩個字——分兵。
只要分兵,主力部隊需要搭建的營帳、挖掘的爐灶和茅坑自然就都變少了。
但是分兵兩個字說來很簡單,實際上真正實行時,想要騙過久經(jīng)戰(zhàn)陣、經(jīng)驗豐富的對手,還需要做許多的工作才行。
比如分出的小部隊要沿途丟棄器械、箭矢、旗幟等物品,車兵、騎兵故意在路上亂跑留下一路凌亂的車輪印和蹄印,士兵會故意在路邊荊棘上掛爛衣服讓布條留在荊棘上,遇到岔路時隊伍要分散開跑,分兵的地點得有通往預定埋伏點的近路等等。
只有把這些偽裝工作做足了,才能騙過敵方經(jīng)驗老到的斥候,不讓他們看出任何破綻來。
敵方斥候看不出有任何問題也就只能把自己所見向主將匯報,主將一旦斷定這是敵軍潰散命令部下追擊,減灶之計就成功了。
増灶之計為啥不像減灶之計用得那么多呢?
這種虎形爐是將軍用的,小兵還是自己挖坑吧
一個原因是使用増灶之計非常累人。
増灶之計的精髓是四個字——虛張聲勢。
比如你只有1000人,現(xiàn)在你要偽裝成3000人,那就需要多搭兩倍的營帳、多挖兩倍的爐灶和茅坑。而要騙過對手,你還得每個爐灶都放入柴炭去燒,天天打這么多柴也是一個苦差事啊,行軍中還這么折騰實在是太累人了。
與其這么折騰,還不如將精力花到趕路上,盡快擺脫敵軍追擊來得還更實惠些。
另一個原因就是碼字標題中所說的味道問題了。
古代軍隊行軍最怕的事情是什么?
疫病流行肯定是其中一項。
因此軍隊是古代最注重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組織之一,尤其行軍駐營時對挖茅坑是非常重視的。
而正是這個茅坑,讓増灶之計實行起來難度陡增。
灶可以加、營帳可以加、茅坑可以多挖,但是茅坑里的內(nèi)容物怎么辦呢?
通過駐地茅坑里的內(nèi)容物,可以了解駐軍的健康狀況,因此經(jīng)驗豐富的將軍都會派軍醫(yī)去檢查對方的茅坑。所以即便把茅坑給填了,敵方也會挖出來一探究竟的。而1000人和3000人,他們往茅坑里裝的內(nèi)容物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可能有人會提議,在茅坑底部多塞點草什么的填充物。
想法不錯,但是這個世上有個叫攪屎棍的東西啊,只要敵方軍醫(yī)一根攪屎棍在手,就能讓你煞費苦心實施的増灶之計立馬原形畢露。
人有三急,這一急就讓増灶之計幾乎沒有施展的空間了。
虞詡的増灶之計能成功,主要還是叛亂羌軍是一個草臺班子,他們就只顧著看灶忽略了察茅坑,大概就是那味道太沖的緣故吧(碼字的怎么莫名就想到了某哥的制式美食)。
所以后世即便是想要復制増灶之計,也必須要敵方非常馬虎大意才行,這無疑使得増灶之計難以流行。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