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每次一聊起孩子成長這件事,就會聽到很多家長說:“再熬一熬吧,等孩子上學就好了”
可事實上,養(yǎng)娃的真相就是:“不管孩子到了幾歲,爹媽一直都是操心的命”
在以前,蘭媽一直認為:“只要孩子讀大學,就徹底解放了,孩子大了,爸爸媽媽不用操那么多的心,讀大學了,也不需要花那么多的錢”
結果呢,結合身邊很多考上大學的孩子,蘭媽發(fā)現他們的爸爸媽媽反而叫苦叫得更厲害一些
姑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她的小兒子剛考上重點大學的時候,身邊傳來的都是贊嘆他們“有福氣”、“孩子了不起”的聲音,姑媽也覺得她熬出頭了
但沒想到,大學四年還沒有結束,她和兒子的關系竟然比讀初高中叛逆的時候還要嚴重
兒子放寒暑假回家了,也是整天待在房間里不是玩游戲、就是睡覺,姑媽壓根不敢多說一句,就連吃早餐都是等孩子自己想吃了才開門去廚房找吃的
記得有次中秋節(jié)在外婆家吃飯時,姑丈還說了這樣一番話:
現在的大學生,簡直是廢了,雖然有一身文憑,可是連我們這群文盲都不如,見到人不打招呼,在家里襪子不洗,甚至餓了都不會把飯加熱一下,這樣的孩子,將來走到社會上怎么辦?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
再來說說讀大學這四年,簡直是扒了我一層皮,每個月按時按點還要給他標準的三千多塊錢生活費,這也導致我沒日沒夜地都要工作,生怕哪一天沒活干了,家里的開銷就支撐不下去了…
再看看姑媽姑丈嘴里的小兒子,面對大家的討論,他則是心煩地戴著耳機擺出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飯吃完后也是把碗往邊上一推,連碰一下似乎都覺得會臟了他的手
那一刻,我的腦海里瞬間蹦出一句話:孩子大了,一定要狠點心把他“踹”出家門,因為沒有吃苦歷練過的孩子也永遠無法真正長大
這樣的話,或許聽上去比較粗糙難聽,但事實的結果也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是孩子真正長大的標志,吃苦也是父母們教會孩子立足于世的基礎本領
特別是以下幾種類型的孩子,如果到了18歲還舍不得把他們“踹出”家門,那后面可能就真的成了長不大的啃老族了
01
獨生子女類型
沒什么壓力,反正家里一切都是孩子的
都說好孩子是歷練出來的,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如果你的孩子從小連書包都懶得背,那長大后不僅沒有學習概念,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也通常不會太好
有一個媽媽,她女兒是獨生女
因為她自己小時候又是在留守環(huán)境下長大的,所以平時對女兒都比較寵愛,就像是一個隨叫隨到的保姆一樣,會把女兒捧在手心里呵護著
可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他又發(fā)現自己過去對女兒的養(yǎng)育方法,似乎一直都是錯誤的
就拿上學背書包這件事來說吧:
以前心疼女兒,擔心書包太重會把孩子壓壞了,除了校門口走到教室的距離是孩子自己背書包,其余的時間書包都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后來,看著和女兒同齡大的孩子都是自己背書包、自己放學回家,媽媽也有過抱怨,可換來的卻是不耐煩的指責聲音:“那別人的父母還讓自己孩子住豪宅、坐豪車呢,你怎么不拿自己跟他們比較,讓我也過上這種生活呀”
不僅如此,對于這個媽媽,女兒平時也根本就沒尊重多少
媽媽讓她幫忙取個快遞,女兒會說“憑什么,不拿”
媽媽讓她洗個碗,也極為不滿地把碗筷往邊上一推就揚長而去,根本就是一副和我沒關系的態(tài)度
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從來都是一句:“媽媽,你趕緊把xx事情給我做了,我等著呢”
媽媽讓她自己干,她非但沒有意識到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反而情緒夸張地怒吼媽媽不愛她
在同學面前,把媽媽說成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的懶蟲,在老師面前又把媽媽說成惡毒的后媽一樣孽待她
有一次,老師聽信謠言,甚至還找到媽媽了解情況
當得知女兒在學校如此編排她這個媽媽,在外面早已經臭名遠揚時,那種鉆心的疼痛似乎讓人喘不過氣了
再次提起對女兒的教育時,媽媽也直接反思說:“就是從小看得太嬌氣,把孩子寵壞了”
是呀,當你什么都替孩子做了時孩子就沒事情可做,當你事事又讓孩子享受了特殊待遇,那孩子自然就認為自己特殊了
對于這類孩子,家長最需要的也是狠心和當機立斷,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愿意做,那就讓這件事徹底晾著,直到孩子非需不可時自然而然就知道主動去當回事了
這個過程也許不會那么愉快,可一旦孩子擁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那將來走到哪里都能自力更生,也能憑努力和雙手闖出一番屬于自己的成就
02
依賴怕苦類型
遇事就喊媽,一點主見和吃苦意識都沒有
看過一個視頻,講的是現在的80后、和90后父母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一邊要想辦法多掙錢,一邊還要照顧家庭、養(yǎng)育孩子、輔導作業(yè),甚至還要把孩子當成第二個老板小心翼翼地討好著
否則,只需要稍稍不如意,你就會遭受到鋪天蓋地的問責和怒吼聲
去街上買東西的時候就看到這樣一幕:
有一個女孩,吵著鬧著要吃培根味的披薩,可恰好所經過的那家店已經賣完了
沒辦法,媽媽就建議和女兒步行去鄰街的另一家連鎖店,前提是需要走路到達
沒想到,女兒一聽說走路,立馬就換上憤怒的表情,直接指揮著媽媽說:“你去給我買,我在這家店里等你”
媽媽不允,表示披薩如果涼了會影響口感,可女兒根本聽不進去,寧愿吃口感差一些的涼披薩,也不愿意多走路去店內用餐
一瞬間,媽媽指出問題所在:“你不就是懶,吃不得苦嗎?可這披薩明明是你自己想要吃的,那多走點路怎么了?如果你連這點苦都吃不得,那將來到了社會上該怎么生活,又如何面對后面各種風雨和挫折呢”
女兒呢,繼續(xù)我行我素地表示:“不是有你和爸爸嗎”
如果再繼續(xù)說什么,孩子就當場大發(fā)雷霆,顯然是把媽媽當成了隨喊隨到的保姆,一旦某一件事沒有達到目的,那將是無盡的怨恨和指責
還有一個男孩,從小跟隨媽媽出門打車習慣了
每次從幼兒園到家只有不到十分鐘的步行路程,居然吵著鬧著要坐出租車回家
媽媽拒絕,他就躺在地上哭鬧威脅,媽媽沒辦法只好應允,以為孩子“長大就好了”
可事實上,在嬌生慣養(yǎng)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就別指望他們自己會獨立,也別認為孩子能在今后扛得住多少挫折
就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老師把男孩批評一頓,男孩就立馬跑回家告狀,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老師身上,并且還添油加醋地說了很多老師的壞話
一次兩次,家長可能認為老師會區(qū)別對待,可次數多了,當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推卸責任、害怕面對問題地故意逃避時,怎么可能還看不到真正的問題在哪里呢
奈何當媽媽真正醒悟過來時,兒子已經讀大學了,面對站在一起比她個子還高的粗壯模樣,她瞬間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孩子管晚了
是呀,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進行該有的吃苦、和抗壓培訓,長大后所遭受的一切苦難,都會極端地認為是父母的錯,也是所有人對不起他
而這種心態(tài)必然會成為孩子的負擔,也會極大地影響著他們健康的生活質量
所以,不想孩子長大后只知道怨天怨人,那么家長該管的時候就要早點給予心理指導,特別是孩子18歲之后,就要狠點心讓他們出門多歷練歷練,哪怕是當一個普通的洗碗工,孩子也實現了他自己的勞動力價值
特別是孩子在勞動的時候又能領到薪水時,那種被認可的勞作力價值瞬間就被展現出來了,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收獲也是獨立、和價值感實現
03
倔強不服類型
被保護越嚴,做什么事情就越容易情緒化
都說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劫難就是遇上了青春期,孩子叛逆地不服管教,家長又無計可施地被氣得干跺腳
事實上,孩子身上的倔強、不服氣、還有動不動就情緒化的表現,多數都是來自家長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
認識一個單親媽媽,她對她女兒的愛簡直可以用公主般的生活來形容
家里有穿不完的新衣服,以至于長大后買的新衣服都是看心情,心情好的時候還能多穿一天,心情不好的時候多穿一秒都渾身難受
家里的親人,擔心女孩會因為“沒有爸爸”而自卑,平時也是盡所能地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以至于孩子形成了極為霸道的性格,你次次都能滿足她的要求,她就對你有臉色,但倘若有一次沒有滿足要求,那翻臉起來也是直接忘記了你之前所有的好
對此,媽媽也進行過思想教育,可每次一看到女兒眼淚汪汪的模樣總是會于心不忍,總覺得“女孩子,矯情就矯情一些吧”
可事實上,從孩子心理層面來說,一個動不動就容易情緒化、動不動就倔強不服氣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他們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就拿例子中的女孩來說
被全家團寵的日子雖然很好,可在家里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日子過慣了,到了外面就弱小得什么都不會
讀大學那年,一雙襪整整穿了半個月,因為不會洗襪子就一直穿在腳上,導致整個宿舍的室友都集體排斥,不愿意和她一起同住
對此,女孩深受打擊,怕丟人,又不敢把被孤立、和被室友排斥的真相說出來,可內心的自卑感卻導致她把在外面的情緒都發(fā)泄到了家里
也許,這就是大家口中常說的“窩里橫”,可孩子“窩里橫”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們對自身的認可程度不夠,在外面不敢發(fā)脾氣、怕丟人
所以,當孩子在外面很安靜、在家里反而叛逆難管的時候,家長要明白這里面的底層邏輯是孩子明白在家里會被包容、保護著
想要孩子真正融入社會,擁有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勇氣,那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舍得放他們出去歷練:
?首先是獨立
?其次是習慣
?當孩子把這兩大類鍛煉的不錯時,他們身上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還有應對挫折的能力,往往都有著肉眼可見的提升
那么,關于孩子到了18歲之后,最好狠點心把他“踹”出家門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qū)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