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龍派出所的調解室里,沒有冰冷的審訊椅,只有圍坐一圈的沙發;沒有嚴厲的呵斥,只有耐心的傾聽與疏導。這里,是鄰里握手言和的“和解站”,是家庭重拾溫情的“溫暖港”,是田間地頭矛盾化解的“終點站”。調解室里的空間不大,卻裝著千家萬戶的煩心事,也承載著基層民警用真心換民心的執著。
鄰里糾紛:讓“遠親不如近鄰”重回日常
“小孩在樓下玩耍時發生大鬧,家長遂發生爭執”“樓上半夜彈琴太吵!”“樓下把雜物堆積在樓道!”鄰里間的摩擦,往往始于瑣事,積于誤會。每當這時,調解室的門總為雙方敞開。民警們不急于評判對錯,而是先遞上一杯熱茶,讓情緒“降降溫”:“大家住對門幾十年,誰家沒幫過誰?”一句暖心話,常常能勾起過往互助的記憶。他們會帶著雙方實地查看,一起商量“噪音時段表”“樓道使用公約”,把“各退一步”的道理融進生活細節里。漸漸地,緊鎖的眉頭舒了,緊繃的嘴角松了,握手的那一刻,調解室里傳出的笑聲,比任何說教都有力量--畢竟,誰不希望出門遇見的是笑臉而不是冷臉。
家庭失和:用“親情紐帶”系緊彼此心
“他天天不著家,這日子沒法過了!”“兒媳婦總嫌我管得多……”家庭矛盾的門一旦關上,最痛的親人。調解室里,民警們從不把自己當“法官”,而是做“解鈴人”。對爭吵的夫妻,他們會拉著回憶戀愛時的甜蜜,“當初為了啥走到一起?”對鬧別扭的婆媳,回請社區長輩來“評理”,“都是為了這個家,哪有隔夜仇?”他們懂得,家庭矛盾里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沒說出口的牽掛。當丈夫主動給妻子遞上一杯水,當兒媳婦幫婆婆理了理衣襟,調解室的燈光仿佛也柔和了幾分--家的溫度,在理解中慢慢回升。
地埂子糾紛:讓“田埂”不在成“心梗”
農村地頭的“地埂子”,丈量的是土地,更是鄰里情分。“他家種的玉米過界了!”“這條灌溉憑啥他家用得多?”每當村民帶著泥土氣走進調解室,民警們總會請來村干部一起“評理”。他們翻出土地確權本,蹲在地上畫草圖,照著老被傳下的“墑溝規矩”商量:“多讓兩寸苗,不傷和氣還增產。”“輪流澆水,誰家的莊稼都耽誤不得。”道理講透了,鄉情喚醒了,曾經為地埂紅過臉的鄉黨,轉眼又能一起扛鋤頭--田埂劃清了,心里的疙瘩也解開了。
在九龍派出所,調解室的門每天都為群眾敞開。這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家長里短的傾聽;沒有轟轟烈烈的業績,只有矛盾化解后的安寧。民警們說:“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正是這份對“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堅守,讓這間小小的調解室,成了連接民心的“連心橋”,讓平安幸福的種子,在每一次握手言和中,悄悄生根發芽。(供稿人:王甜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