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58C
認真閱讀下面的文章,并思考文末互動提出的問題,嚴格按照互動:你的答案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提供的優質科普書籍《給焦慮松綁》。
要從國際空間站拉一根纜繩到地球,需要什么條件?這得看你希望地球轉多快了。
來源:馬克?加里克 / 蓋蒂圖片社
假設你能加快地球自轉,讓一天只剩 12 小時,會發生什么?首先,我們得換新時鐘,上午和下午都只標 1 到 6 點。如果你有晚上 8 點音樂會的門票,那你可就倒霉了:因為 8 點這個時間不存在了。
但或許更關鍵的問題是,物理學家為啥要問這種不著邊際的問題?這事兒壓根不可能發生,別糾結了,不行嗎?但其實,琢磨這些和現實相反的場景,能幫我們搞懂現實中事物的運行規律。而且,這事兒本身就挺有意思的!還需要多說嗎?對了,這甚至可能幫我們造出太空電梯呢。
你不知道什么是太空電梯?這可是科幻作品里的常客 ——一根從地球連到地球靜止軌道上空間站的纜繩,纜車能沿著纜繩上下運行,就像普通電梯一樣。說白了,這是一種輕松、常規的進入太空的方式,就像早上坐電梯去辦公室那樣 —— 完全不用火箭。
咱們先從幾個基礎問題說起,再逐步深入到更復雜的物理知識。
一天到底是啥?
這問題再基礎不過了,但答案可不簡單。你說一天是 24 小時?這話既對也不對。如果你站在戶外,太陽升到天空最高點的時刻叫當地正午。從這個時刻等到下一個當地正午,這段時間就是 24 小時。所以1 小時就是兩個當地正午之間時長的 1/24。
但等等!這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不一樣。要是測量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會發現它并非正好24 小時。原因是地球同時在做兩件事:一是繞地軸自轉,這讓太陽看起來在天空中移動;二是一年中繞太陽公轉,這意味著地球自轉一周后,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會回到原來的地方。
其實一天分兩種。你想到的那種是太陽日,就是上面說的那種。另一種叫恒星日。下面有個完全不成比例的示意圖,能幫你理解兩者的區別:
來源:瑞德·阿蘭
在位置 1,有根棍子標記著一個地點,棍子指向太陽,此時是當地正午。當地球移到位置 2 時,它完成了一次完整自轉。但這時候還沒到當地正午,因為地球公轉讓太陽的相對位置變了。這就是恒星日。
最后,地球在完成一整圈自轉后再挪一點點,棍子再次指向太陽,就到了第二個當地正午。恒星日稍短一點,大約是 23 小時 56 分鐘。
這為啥重要呢?因為如果我們要把一天縮短一半,得先確定是縮短哪種“天”。為了簡單起見,咱們就說太陽日從 24 小時變成 12 小時,但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以及一年的長度)不變。
赤道上你會感覺變輕
一天變成 12 小時,很多事都會變。比如,你會睡多久?我們還會一周工作 40 小時嗎?一周還會是 7 天(還會以天體命名嗎)?但咱們先聚焦物理層面的變化。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在北極站在秤上,再到赤道站到同樣的秤上,秤在北極的讀數會更大。其實不管是 24 小時一天還是 12 小時一天,都是這樣 ——但一天越短,這種差異越明顯。先從北極說起。這是一個普通人站在秤上的受力圖:
來源:瑞德·阿蘭
人受到兩個力。第一個是地球引力產生的向下的拉力(就是質量 m 乘以重力加速度 g)。第二個是秤向上的推力(我們叫它法向力,因為它垂直于地面)。秤的讀數其實是法向力的大小,不是重力。牛頓第二定律說,物體所受合力等于質量乘以加速度。在北極的人加速度為零(只是站著),所以法向力和引力大小相等。
那在赤道呢?這是受力圖:
來源:瑞德·阿蘭
是不是只是方向變了?不是的,情況不一樣。注意,這里的法向力沒那么大(箭頭更短)。因為站在赤道的人不是靜止的,他們隨著地球自轉而做圓周運動。物體做圓周運動時,會有指向圓心的加速度,這種 “向心加速度” 的大小和角速度(ω)以及圓周運動的半徑(r)有關,公式是:
兩個力(引力和秤的支持力)的合力等于質量乘以向心加速度。所以秤的支持力是:
為啥北極不一樣?沒錯,北極也在自轉,但你在自轉軸上,到軸的距離(半徑)是零,所以加速度為零。如果按 24 小時一天的角速度算,赤道的有效體重是北極的99.7%。要是一天 12 小時(地球自轉快一倍,角速度也快一倍),秤的讀數會是實際引力的98.6%。轉得越快,人感覺越輕。
現實中能察覺到嗎?我覺得如果從北極直接飛到赤道,可能會感覺到超過 1% 的有效體重變化。體重變輕了,你能跳得稍高一點,走路也更輕快。
太空電梯
咱們先聊聊軌道。把物體放在地球附近,它會受到向下的引力。離地球表面越遠,引力越弱。但如果太空中的物體一開始是靜止的,引力會讓它掉下來墜毀。不過!用剛才說的圓周運動技巧,能讓物體做圓周運動,此時質量乘以向心加速度等于引力,就像站在秤上時有效體重為零一樣。這就是圓周軌道。
物體的軌道速度取決于到地心的距離(r),計算公式是:
這里 G 是萬有引力常數,M 是地球質量。如果 r 是地球表面以上 400 公里,算出來的角速度對應的軌道周期是 92 分鐘。注意:國際空間站(ISS)差不多就是這樣運行的。
要是空間站能拉根纜繩到地球,豈不是很酷?可惜,這根懸著的纜繩會跟著地球轉得飛快,根本沒法上下。
不過這問題有辦法解決。假設把空間站挪到 3.6 萬公里處,而不是 400 公里。這時空間站的角速度會和地球自轉速度一樣。從地球表面看,空間站會一直在天空中的同一個位置,因為兩者都是 24 小時轉一圈。這叫地球靜止軌道—— 但它必須在赤道正上方,這樣自轉方向才一致。
有了地球靜止軌道上的物體,就能拉根纜繩到地球了。砰 —— 太空電梯就有了!但等等!問題不少。你能想象一根 3.6 萬公里長的纜繩嗎?這也太長了。長到必須在地球靜止軌道外側再放個大質量物體來平衡纜繩的重量。而且這種系統需要材料承受的張力,比最強的鋼纜能承受的最大張力還大。只有碳納米管纜繩之類的材料才有可能 —— 但我們目前還沒有(不過以后可能有)。
那如果地球自轉快一倍,一天 12 小時呢?這時地球靜止軌道的角速度也要更快(才能跟上地球)。算一下就知道,地球靜止軌道的距離會變成 2 萬公里,縮短了約 45%。
要是地球轉得特別快,快到國際空間站在 400 公里高度就能處于地球靜止軌道,那太空電梯可能就成了。當然,這時一天會變得超短,只有92 分鐘。你能想象每 92 分鐘就得起床一次嗎?算了吧。這還真是可惜,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個太空電梯。
作者:Rhett Allain
翻譯:姬子隰
審校:7號機
fu
li
shi
jian
今天我們將送出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提供的《給焦慮松綁》。
本書是一部教授普通人運用腦科學與正念的前沿方法輕松打破日常生活中的焦慮習慣循環的指南。作者提出焦慮是一種習慣回路,而且潛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典型的焦慮癥狀包括緊張、不安、易疲倦、難以專注、易怒、肌肉疼痛加劇、入睡困難等。作者根據自身在神經科學領域二十多年的臨床研究經驗,總結出了擺脫焦慮習慣的科學方法。本書將帶領讀者一步步找到觸發焦慮的刺激源,厘清焦慮習慣回路,從而利用大腦的獎賞網絡來擺脫焦慮的惡性循環,最終通過建立良好的新習慣告別舊的壞習慣。
【互動問題:如果人類想在地球和月球之間修一個太空電梯,我們需要哪些更適合的條件?】
請大家嚴格按照互動:問題答案的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參與互動,格式不符合要求者無效。
截止到本周四中午12:00,參與互動的留言中點贊數排名第二、三、五的朋友將獲得我們送出的圖書一套(點贊數相同的留言記為并列,下一名次序加一,如并列第二之后的讀者記為第三名,以此類推)。
為了保證更多的朋友能夠參與獲獎,過往四期內獲過獎的朋友不能再獲得獎品,名次會依次順延
*本活動僅限于微信平臺
編輯:7號機
翻譯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