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利軍 通訊員 蘇湛元)革命老區河南信陽,如何書寫新時代“兩個更好”的答卷?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密碼何在?正值教育部、財政部部署2025年義務教育“特崗計劃”、著力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之際,西南大學創新創業學院10名學子深入信陽大別山腹地,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他們行走在田間地頭、校園課堂、紅色遺址,以青年視角解碼老區振興背后的教育力量,見證國家教育政策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在平橋區郝堂村宏偉小學,嶄新的教學樓與充滿鄉土氣息的特色課程相映成趣。該校創新構建“鄉村融合教育”課程體系,將本地生態人文資源轉化為育人優勢。孩子們在“食育課堂”中學習種植烹飪,在勞動中傳承文化、增長智慧。校長介紹,學校在政府支持下持續優化硬件,專設心理輔導室呵護留守兒童心靈健康。這正是國家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補齊鄉村教育短板的縮影,也與“特崗計劃”著力補充體音美、心理等緊缺學科教師的精神高度契合。一線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深耕育人的實踐,生動詮釋了教育家精神在老區的扎根。
實踐團隊在郝堂村親歷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奇跡。村委會委員朱凱細述了發展歷程:抓住國家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堅持“修舊如舊”改造傳統民居,推進“四改”工程提升人居環境。昔日的凋敝“空心村”,如今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千萬元。
在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羅山縣何家沖,團隊深入調研了“紅色教育+研學+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村集體采用“控股+股份+市場+公司化”機制運營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與紅色資源的深度開發并舉,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與精神動力。在鐵鋪鎮中心學校,定期開展的掃墓游學活動將紅色基因深植學生心靈。盡管面臨師資結構性短缺等挑戰,學校仍通過專款專用、強化寄宿管理等方式,在有限條件下竭力托舉學生成長。這種在困境中堅守質量、以紅色文化育人的努力,正是鄉村教育韌性的體現,也呼應了國家通過“特崗計劃”“銀齡講學”等多元化渠道加強鄉村師資的部署。
短短數日調研,是西南大學“西小蘭”助力鄉村振興國家級優秀實踐品牌的又一次深耕。青年們在平橋區檔案館查閱泛黃的《教育志》《人物志》等珍貴檔案,深刻體悟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給信陽老區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
隊員們表示,將認真梳理調研成果,形成高質量報告,為老區振興貢獻青年方案。據悉,今年暑期西南大學組織近萬名師生奔赴祖國各地基層一線,圍繞鄉村振興、紅色傳承、基層治理等領域擔當作為,將理想信念熔鑄于廣袤鄉土,讓青春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在教育部“特崗計劃”等政策持續發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大背景下,信陽老區的探索與西南大學學子的實踐,共同為破解鄉村教育難題、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富有啟示的“信陽樣本”和澎湃的“青春動能”。
作者:張利軍 蘇湛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