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師
今天要聊的是關(guān)于《海馬效應(yīng)》
了解自我,洞察人性的本質(zhì)
記憶并不是一個精確的錄像機(jī),而是一個不斷重寫的故事。——心理學(xué)家 Elizabeth Loftus
注釋:Elizabeth Loftus
1
海馬效應(yīng),不是你以為的那種“效應(yīng)”
大腦里那塊叫“海馬體”的區(qū)域,大家聽著不陌生。
它負(fù)責(zé)把你經(jīng)歷的事兒存下來,就像一張紙,不記東西不行。
但“海馬效應(yīng)”說的,偏偏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樣子,而是——它可能記錯了。
簡單來說就是:記憶容易被外界影響,一點(diǎn)風(fēng)吹草動,它就能被“重新寫一遍”。聽起來有點(diǎn)不安,但這也確實讓大家對“記得住”這件事開始謹(jǐn)慎了。不光是心理學(xué)界,像教育、法律這些行當(dāng),也都開始重新審視“回憶”這玩意兒。
2
你記得的那件事,可能根本沒發(fā)生過
你有遇到過——朋友聊天的時候忽然說起你小時候在某個地方迷路過。你一開始一臉懵,沒印象。可人家講得真切,再一細(xì)想,好像還真有點(diǎn)印象。過一會兒,你居然能“想起來”那天穿的衣服,甚至鼻子底下那個味道。
可問題是,這事兒……可能根本沒發(fā)生過。
心理學(xué)上這叫“虛假記憶綜合征”。它不是你故意騙人,而是大腦真的“騙”了你自己。日常生活里這種事不稀奇,心理咨詢中也挺常見,到了法庭上,就更棘手了——因為它可能會把一個人拉進(jìn)冤案里。
故事案例
有個案例挺讓人印象深刻,說的是個叫 小麗 的女性。
她媽某天隨口提了句:你小時候在超市走丟過啊。小麗當(dāng)時覺得自己根本沒印象。但隨著她媽說得越來越細(xì),氣氛也有點(diǎn)微妙了,她居然開始“想起”了一些畫面——貨架很高、人很多,她一個人站在那兒,心里發(fā)虛發(fā)冷。
這記憶一冒頭,就開始往下展開。連她自己都開始相信,那應(yīng)該是真的。可一問家里其他人,沒人記得這回事。小麗最后也意識到了,大概,是她媽那幾句話,把一段根本不存在的經(jīng)歷“勾畫”出來了。
聽上去挺玄乎,但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類似的事。你以為是自己回憶起來的,其實不過是被“種”進(jìn)去的種子開了花。
3
這事不是只關(guān)你我,社會上也翻過大車
這件事一旦放到更大的場景里,比如法庭,就不只是“記錯”那么簡單了。
很多時候,目擊證人的證詞是法官下判的依據(jù)。可問題是,證詞這種東西,太容易出問題。情緒、問話方式、環(huán)境,哪怕一點(diǎn)點(diǎn)干擾,都能把當(dāng)事人記憶帶偏。等他自己也信了,那這事兒就很難往回找了。
比如那個“幼兒園案”,當(dāng)年小孩在心理師的引導(dǎo)下,說了很多被虐待的內(nèi)容。場面挺重的,很多人信了。但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說法大多靠“暗示”堆起來的,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可案件已經(jīng)打出去了,無辜的人也已經(jīng)被波及了。
這種錯,不光冤人,也讓整個社會對“記憶能不能信”這事起了疑。
4
那以后碰上這種情況,該咋辦?
別急著否定記憶,也別太信。認(rèn)清一點(diǎn):有些東西你“記得”,不代表它真發(fā)生過。特別是那種別人一說你就“有畫面”的回憶,要稍微留神點(diǎn)兒。
還有一個辦法,不妨找點(diǎn)“硬核”材料對照,比如你小時候的照片、家里留下的字條、甚至是老日記。這些東西沒感情,記得更清楚。
心理學(xué)上有建議,說不確定的記憶,就別急著說它是“真的”,也別完全推翻它。保持一個模糊的態(tài)度,反而更接近實際情況。
講到這兒,也沒啥標(biāo)準(zhǔn)答案。記憶這事,有時候就像霧里看花,你越想,它越不清楚。海馬效應(yīng)沒法讓你徹底分清真假,只是提醒你——大腦會“講故事”,它有時候講得太像真的了。
你要說這是不是壞事?也不一定。有時候模糊反而讓人活得輕松些。但真要碰上那種讓你猶豫的記憶,多留個心眼,可能也沒壞處。其他的……就那樣吧。
參考文獻(xiàn)
1. Loftus, E. F. (1997). Creating false memories. Scientific American, 277(3), 70-75.
2. Schacter, D. L. (1999). The seven sins of memory: Insights from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3), 182-203.
3. Roediger, H. L., & McDermott, K. B. (1995). Creating false memories: Remembering words not presented in lis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1(4), 803-814.
4. Brainerd, C. J., & Reyna, V. F. (2005). The science of false mem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Loftus, E. F., & Pickrell, J. E. (1995). The formation of false memories. Psychiatric Annals, 25(12), 720-725.
如果覺得今天的內(nèi)容對你有啟發(fā),希望您能點(diǎn)亮下方【小紅心??】謝謝您
心理學(xué)上有一效應(yīng)叫:口紅效應(yīng)(人在扛不住的時候,反而特別容易被那些看起來‘沒什么用’的小事安慰。——卡爾·羅杰斯)
2025-07-14
心理學(xué)上有一效應(yīng)叫:穿針效應(yīng)(你是否曾經(jīng)在關(guān)鍵時刻,越是想要做好一件事,越是手忙腳亂?)
2025-07-13
心理學(xué)上有一效應(yīng)叫:蝴蝶效應(yīng)(一個微小的選擇,如何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2025-07-12
你被生活打的那些“白條”,該連本帶利討回來了!(附·私藏【3秒識人防坑話術(shù)庫】電子秘籍)
2025-07-12
你有什么隱藏的驚人天賦?
2025-07-13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