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見》展覽近日在故事商店精彩啟幕,孩童、老人、學生等多元群體創作的手繪畫作和立體藝術裝置,珍貴的歷史老物件,共同呈現出了愚園路和滬上知名地標的建筑風貌、歷史文化底蘊和城市更新更迭,邀請市民一同發現那些值得珍視的城市記憶。
展覽由雅愚文化主辦,“寧寧”到訪時,創始人楊敏正在故事商店門前的紫色“畫布”上“書寫”主題。“契合故事商店的分享屬性,展覽特別打造了互動和打卡區域,大家可以在‘畫布’上用手寫字和涂鴉,也能站在裝扮一新的梧桐樹前合影留念。”楊敏介紹,展覽共展出30余件展品,創作跨度達十年之久,創作者年齡從4歲到64歲不等,“我們一直深耕愚園路街區,通過藝術美育和街區漫步活動,聯動大批社區居民和外籍友人,大家結合實地走訪和深度感受創作了這些作品。”
展品中,既有童真視角的手繪畫作,也有踐行環保理念的立體藝術裝置。在4歲愚園路居民Mia的畫筆下,愚園公共市集從煙火氣息濃厚的藝術生活體驗空間化身為擁有鮮活色彩的童趣世界。小邵為溫州餐館過樂喜畫上了數只小貓咪,滿滿的寵物友好氛圍,治愈感拉滿。高中生以光為靈感,把《一千零一夜》童話角色燈神、發明家愛迪生等人物請進了愚園路燈店CALEX。初中生使用廢紙板等環保材料造景,還原了行駛在愚園路上的20路公交車。
“《愚園路》作者徐錦江曾說‘研究愚園路讓我得以穿越時空,真切地觸摸到歷史的脈搏’,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多靈感,也促成本次展覽落地。”楊敏表示,展覽以愚園路為核心,以《愚園路》一書為脈絡,每件展品都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也都承載著一份記憶和美好,“希望通過展覽,能讓更多人真正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讓大家自然而然地轉變認知,以主人翁的姿態講述城市故事、書寫自我篇章。”
外白渡橋鉚釘與畫作
可以看到,展品形式不同,卻串聯起歷史、文化、音樂、藝術,也把不同領域的人與事進行了聯結。《愚園路》作者徐錦江為展覽提筆寫下了“克勒”等滬語,讓觀展者讀懂上海獨特的歷史記憶與市井幽默。現場還展出了擁有百年歷史的外白渡橋鉚釘。外白渡橋處于蘇州河下游河口,毗鄰黃浦江,是老上海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許多市民心中的“外婆橋”,經歷了從木橋到鋼橋的三次華麗變身。透過這一老物件,也能看到上海的繁榮與發展。
此外,海派獨立藝術家林琳用速寫畫下愚園路865弄的英國鄉村風格別墅,述說獨特的建筑魅力以及曾居住于此的名人故事,憑借該創作,她還與上海知名品牌光明合作推出了聯名產品,讓愚園路代表的上海文化更加廣為人知。
愚園路,承載著百年歷史的文化記憶,通過城市更新煥發新生。這里有著都市生活的千姿百態和潮流業態,也飽含深厚的文化魅力、煙火氣息和城市溫度。展覽特別推出了展品同款明信片盲盒,大家不妨帶著明信片“蕩馬路”,沉浸式感受愚園路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愚·見》畫展
時間:即日起至7月20日 10:00—18:00
地址:愚園路1046號故事商店
撰稿/攝影:李嵩楠、張曉嫻(實習)
編輯:史煥煥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