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喝奶茶!”——手機屏幕上跳出的醒目標語,令放暑假返鄉的大學生激動不已。當他們火速搶下那張閃亮的優惠券,卻在選擇地址時,由于地偏僻,無法配送,就算點了奶茶也得跑到遠處縣上去取,來回20幾公里,路費都夠買兩三杯奶茶。只能空歡喜一場。這種地域性資源落差制造了新的消費鴻溝。一位網友的感慨引發強烈共鳴:“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這場資本盛宴原來還要看GPS臉色”
補貼大戰最顯眼的“受益者”,是那些日收入800到一千元的外賣騎手。表面風光的數據背后,是超負荷運轉的殘酷現實。 平日騎手日均完成30-50單,而在補貼高峰期間,單量激增至120單以上。為完成這些訂單,他們不得不在40℃高溫下工作12-14小時。 “30單獎450元”的激勵政策下,騎手們被迫挑戰生理極限。超速、闖紅燈成為常態,午高峰強制派單量從25單/人猛增至35單。某三甲醫院急診記錄顯示,補貼高峰期騎手交通事故傷員數量激增。 更隱蔽的風險在于訂單積壓導致的連鎖反應。騎手取餐排隊超1小時,超時罰款激增(每單扣3-4元)。廣州某站點負責人透露:“看到騎手在電梯里邊跑邊吃午飯,就知道補貼大戰又升級了”。
平臺間的補貼戰爭愈發激烈,走進任何一家參與活動的奶茶店,都能看到觸目驚心的景象:打包臺紙袋堆積如山,取餐號碼牌突破四位數,店員嘶啞著嗓子喊單奶茶店老板王姐卻在這“繁榮”背后深陷泥沼。她指著堆積如山的訂單,疲憊道:“每張優惠券看似平臺承擔,實則我們商家需承擔部分成本,每單幾乎都要虧2元。”平臺抽成卻毫不留情,她只能眼睜睜看著熱鬧非凡的銷量數字下,利潤被層層剝奪,最終是實體店在資本的風暴中苦苦支撐。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顯示,有店員面對催單壓力情緒崩潰:“別再下單了!我們真的做不出來了!”這種用健康換銷量的模式,被網友稱為“首批受害者”的無聲抗議
平臺以數據為鞭,驅策著騎手在城市的縫隙中拼命奔跑;商家則淪為補貼戰中的被裹挾者,被迫在“打折即生,不打折則亡”的夾縫中求存;至于像小陳那般身處“配送半徑”之外的“數字遺民”,他們連分享這杯虛擬紅利泡沫的資格都被無情剝奪——所謂普惠,竟成了資本精心勾勒的階層特權圖。 資本巨頭的燒錢游戲,以虛幻的慷慨制造著一場場“盛宴”。
可盛宴之后,無人愿為那杯免費奶茶背后的真實成本買單——無論是騎手被壓縮至極限的喘息,還是實體小店在虧損邊緣的苦苦支撐,亦或無數如小陳般被遺忘在配送半徑之外者的無聲失落。 資本盛宴之下,那杯免費奶茶的甜度,早已在無形中被許多人用汗水、淚水甚至生存空間艱難兌換。當平臺以“0元”為誘餌掀起狂歡,被犧牲的卻是產業鏈中最無話語權的脆弱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