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車維修亂象不斷,背后的結構性矛盾尚需時間繼續碰撞調整,業務一線面對的問題必然更多,也更加雜亂。
近期“大慶日報”報道了一起車主維權事件,喬女士的車輛在去年發生小剮蹭后維修,今年卻被二手車商告知存在大修,直接導致車價折損3萬。
喬女士找來保司和修理廠對峙,發現修理廠存在“以修代換”的行為,從中牟利2500元。但喬女士堅持要求修理廠賠償自己3萬元,并請來當地媒體曝光,誓要維權到底。
這一事件挑動起從業者們緊繃的神經,涉及的核心問題立即浮現:
一是事故本就影響車輛殘值,維修方案對折舊的影響有多大?修理廠是否應該擔責?
二是時隔一年追溯維權,在并非維修質量的情況下,車主的訴求是否合理?
三是如今二手車行情并不明朗,車商收車壓價的“話術”,成為維修損失鑒定的參考,是否太過草率?
四是修理廠出具維修清單,合規問題是否存在嚴重漏洞?在責任無法明確界定的情況下,導致自己成為弱勢一方?
就事件中存在的諸多疑點,我們不妨試做梳理。
01、維修方案影響二手殘值,修理廠該擔責嗎?
先來復盤事件本身:
喬女士的豐田陸巡在2024年6月被追尾,受損并不嚴重,報險后車輛交給了修理廠。因關系熟識,車主并未過問太多,包括維修完成后,車主也并未檢查維修清單,將車直接開走。
今年6月,喬女士計劃出售該車,車商調出保險記錄,顯示有18項維修,稱屬于大事故車輛,只能按低于同年份相似里程車型3萬元的價格接收。車主不解,車商建議找保司查明情況。
車主找到保司,拿到一年前的維修清單,發現修理廠額外報修了后橋殼維修、中網更換、前保杠牌照板等項目,與車輛遭到追尾,尾門與后杠的實際損傷并不沾邊。備胎輪胎、后保險杠踏板等更是無中生有,屬于車輛本身沒有的配置。維修總體花費6650元,但正常修理的部分只有不到3000元。
▲維修清單
修理廠解釋,稱車主質疑的維修項目確實“可換可不換”,但因保司年中有“數據指標”,就順水推舟上報。至于前網實際是維修而非清單上的更換,主要因為保司審批有時間差,“已經是修好后的事,自己并不知情”。
就賠償方案,修理廠表示愿意退還2500元“報換實修”的差價,同時配合車主到保司消除維修記錄。但車主認為疑點重重并不愿意妥協,找來媒體,咬定修理廠需要賠償車輛折損的3萬元。
▲事故受損示意圖
就車主提供的報價單,以及車輛受損照片,可以確定的是,修理廠明顯屬于“小題大做”,事實證據上難逃“騙保”之嫌。
但就所列的項目及涉及的金額來看,跟“大事故”關聯最密切的后橋殼只是拆裝,后保險杠相關的覆蓋件、固定架等也都是無關痛癢的項目,總價甚至不超2000元,根本無法達到車商所說的嚴重程度。
這就引出事件本身最大的疑點:維修方案對車輛殘值影響能有多大?修理方應不應該擔責?
在當地媒體的采訪中,該修理廠老板表示,車商并沒有拿出實質性的證據,在己方和第三方鑒定報告皆無的情況下,就攛掇車主,到修理廠維權。
的確,修理廠并非清白,虛列項目、以換代修等污點并不少,但3萬元的車輛折舊,很難歸因于連工帶料僅幾千元的維修方案上。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是,車輛殘值的縮水程度,與事故維修的金額緊密相關。
考慮到如今二手車的行情并不明朗,尤其還是油耗高、配置老舊的燃油車型。2024年二手車價大崩盤以來,車商擔心跟不上價格節奏“賠錢賣車”,再加上填補之前的虧損,壓價的動機再明顯不過。
因此,一碼歸一碼,車主固然受到欺騙,修理廠固然存在問題,但3萬元車損終究是車商的一家之言,并無實際證據,不該因修理廠存在污點,就把一切矛盾算在他的頭上。
換句話說,車主曝光維權時,視利益相關另一方的觀點為“金科玉律”,這本就是思維上的懶惰,存在嚴重的邏輯缺陷。
可惜的是,類似問題在評論區“斷案”的網友中表現的更加明顯,情緒上頭一哄而起,修理廠似乎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這也使修理廠在輿論中只能“認栽”。
02、時隔一年追溯維權,車主訴求合理嗎?
毫無疑問,這起維權事件中,修理廠最終還是賠償了車主3萬塊。因為在小城市中社會性死亡的代價更大,翻盤也更難,何況現在生意難做,“活下來就已經是贏”。
有從業者提到,車輛發生事故后,車主已簽了《保險理賠授權書》,這意味著,維修方案是否合理是修理廠與保司商量的事,車主已默許修理廠的操作。時隔一年后車主才追溯問題,似乎有違背契約精神,及馬后炮之嫌。
誠然,在事故車維修的渾水中,車主找修理廠談返點,甚至主動要求“用副廠替原廠”等套現的操作并不少見。事件中修理廠也提到“車主從店里拿了1000元”,一半是“第三方責任險”對車衣膜損失的賠付,一半是修理廠自掏腰包表示“基本不賺你錢”,也就是變相的返現。
因此,在這一事件中,車主與修理廠之間同樣遵循了一貫的“潛規則”,就像在修理廠買原廠件一樣,本就是“心知肚明,互相理解”的默契,理論上不應有這般激烈的爭議。
不過,在條例規定面前,車主一旦較真,修理廠必然是一敗涂地。且不論虛報項目,僅“以修代換”一點,事實上的套利行為就觸及騙保,以及導致車主續保金額上漲,間接損害其利益。換句話說,修理廠成為必然成為眾矢之的。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車主開始有意無意的“掀桌子”,修理廠無法再對以往曖昧含糊的生意模式抱有幻想,尤其是這一事件,更為修理廠敲響警鐘。“套利2500,賠償3萬塊,反虧12倍,不知幾臺車的利潤才能賺回來”,大慶本地的同行如此評論。
整理以往事故車維修的糾紛,車主的權利意識轉向明面,出現矛盾時傾向擺證據而不再是私下協商,媒體曝光等硬手段更是運用的爐火純青。
對行業來說,車主的較真有利于規范化發展,漫天要價、胡亂承諾、加價套路等野蠻景象開始消失。
如同樣是事故車維修,某修理廠承諾“一口價包修”,但修到一半發現成本兜不住,找車主協商加價,車主直接帶媒體上門討要說法。
但也有部分車主故意放大并利用修理廠的漏洞,甚至出現了“職業打假人”。
如去年某車主不買商業險,發生事故后特意在小店修車。小店本以為接個大單,修好車后卻被車主以“三類修理廠不具備事故車修復資質”為由威脅,要求額外賠償。而面對“連吃帶拿”的流氓行徑,小店只能怨自己貪心,只能老實認栽。
可以說,車主已不再認可后市場舊的,粗糙的生意模式。縱使從業者們極盡控訴其維權底色不正,行事不合理等等,但只要車主訴求合規合法,修理廠就只能配合。
03、“深監管嚴要求”勢在必行,合規操作有難度嗎?
所謂“打鐵還得自身硬”、“身正不怕影子斜”,修理廠想要避免糾紛,就必然要在合規操作上下功夫。
依然聚焦在事故車,首先是擴損過度維修、用副廠件替原廠件等操作行不通了,大量事件曝光后,車主們幾乎人人緊盯維修單,乃至開始研究甄別配件,只要一次被抓住把柄,車主就不可能善罷甘休。
再者是細節上的嚴謹不容忽視,就如前段時間“修理廠到保司上門維權”事件,修理廠為湊夠理賠金額,拆分出太多工時費用,遭到反噬,被車主同行們一齊批判,“做的太不體面”。
最關鍵的是,修理廠與理賠員、保司間的“潛規則”也該“曬曬太陽”,走向明面。
任憑修理廠和定損員們的交情多厚,保司的人脈根結有多深,在日益嚴格的監管下,一旦被揪住把柄,保司總能光速切割,“片葉不沾身”,與車主同處受害者的陣列。
換句話說,若只論明面上的合規,該事件中若不是車主發難,似乎也不會有旁人質疑。修理廠只要順著“資源換資源”的基本規則,也能分得一杯羹。
但如今修理廠正處于“多面受敵”的尷尬境地,即保司降本一再壓榨,同行求生拼命內卷,車主覺醒直面發難。在各式各樣的事故車糾紛報道中,修理廠往往是“有苦說不出”,只能裝傻裝糊涂。就像這一車主維權事件中,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強忍著多方面的風險。
AC汽車專欄作者車內韓車曾提到,保司通過推修、送修等玩法,不斷提升事故車維修資源的價值,一步步將修理廠“套牢”。車主的事故車也越修越水,修理廠錢沒掙到還臭名遠揚。(詳見文章:保險公司"潛規則"、車主"占便宜"、修理廠甘做"惡人",事故車維修陷入惡性循環?)
毫無疑問,大慶車主事故車維權的案例,又是敲向修理廠的一記重錘。必須要認清的是,保司在降本壓力下,必然有求于修理廠的“親民”,修理廠也不必一味退讓,接受保司不斷翻番的新花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