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解析:
渝北區作為重慶經濟的“領頭羊”,憑借雄厚的綜合實力,GDP連續多年穩居全市首位,并斬獲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汽車產量產值、科技競爭力及百強企業數量等多個“第一”桂冠。
2021至2024年,渝北區GDP從2286.41億元增至2769.1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6.6%。盡管2022年增速回落至0.3%,但GDP占全市比重始終穩定在8%以上,榜首位置巋然不動。2025年延續強勁勢頭,一季度GDP達704.95億元,增速達6.1%,占比升至9.3%。其工業支撐作用尤為突出,2024年,工業增加值852.84億元,同比增長19.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7%,完成規上工業產值4121.5億元,占全市總量的1/7,連續16年居首,工業對GDP增長貢獻超90%。
多個“第一”背后,是汽車和電子兩大主導產業共同驅動的結果
汽車與電子信息兩大千億級主導產業構成渝北經濟的核心引擎。根據《渝北區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7)》,渝北區構建起“2335”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明確將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列為兩大支柱。2024年,兩大產業呈現“汽車爆發增長、電子穩中有進”的態勢:汽車產業質效躍升,產值突破1902.1億元,占全市比重達三分之一,汽車制造業總產值增速高達55.2%(2023年僅0.6%)。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3年3.43萬輛飆升至22.7萬輛,增長562.5%,占全區汽車產量比重由2021年的0.24%躍升至2024年的29.76%;電子產業穩固托底,電子信息產值占全市的50%,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總產值增速為1.9%。其中,筆記本電腦、手機2023年產量分別為2039.27萬臺、6516.35萬臺,2024年雖受市場波動影響有所下滑,但智能手機產量仍逆勢增長1.3%至5877.6萬臺,高基數為工業增長提供關鍵支撐。
汽車產業2024年實現關鍵性突破,主要源于三大驅動力。一是頭部車企產能釋放,向高端化轉型。渝北區集聚了長安、賽力斯等6家整車企業及北斗智聯、南方英特等超180家規上配套企業。長安汽車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73.4萬輛,同比增長52.8%,賽力斯銷量超42萬輛,同比增速達182.84%。多款中高端新能源車型投產并熱銷,如賽力斯超級工廠(2024年2月投用)專攻問界M9高端車型,2024年的銷量突破15.1萬輛;二是智能制造提質增效,產業鏈生態持續完善。渝北區圍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等領域,打造全國首個萬人研發汽車軟件產業基地。以長安軟件為鏈主,集聚中科創達等20余家汽車智能化龍頭企業,從仙桃數據谷研發的智能產品實現量產裝車超2000萬輛。長安數智工廠通過5G技術賦能,實現年產28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柔性生產能力。三是政策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基礎設施提供支撐。2023年出臺的《渝北區推進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產業發展路徑,目標到2025年建成年產值200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同時,充電基礎設施作為新能源汽車普及的關鍵,近幾年不斷完善,2024年渝北區已建成超充站65個,實現鎮街全覆蓋,計劃在2025年底實現124座超充站的布局。
電子產業則通過結構優化展現出強大韌性,其穩健發展主要依托兩大關鍵支撐。一是“向內”提升本土化生產能力,“對外”開拓海外市場。依托OPPO、傳音等龍頭企業,區域內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的產量規模領跑全市,2024年傳音手機“渝北造”占比提升至六成,OPPO海外銷售額增長20%,成功拓展國際市場,有效對沖了市場波動風險。二是聚焦高附加值環節,推動核心技術迭代與產品高端化。持續聚焦智能終端、新型顯示等高增長細分領域,通過推動產業鏈向關鍵環節延伸,不斷提升技術含量和產品溢價能力。企業加速核心技術研發與應用迭代,例如OPPO折疊屏手機、傳音智能穿戴設備等新品持續擴大全球市場份額,為產業注入新動能。
多個“第一”背后,是數字經濟與創新生態雙輪驅動的結果
渝北區“2335”先進制造業集群體系中,軟件信息產業被列為3大五百億級支柱產業集群之一,元宇宙、AI及機器人產業則被定位為戰略性“新星”產業集群,數字經濟核心增長極戰略地位凸顯。2024年,渝北區軟件數字經濟表現亮眼,核心產業增加值達334.6億元,增長30.6%,規模居全市首位。軟信產業實現營收400億元,同比增長17%。增長動能延續至2025年一季度,軟件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達62.77億元,同比增長40.4%,新增軟件企業150家,累計突破4700家。
數字經濟產業的強勁增勢,得益于“滿天星”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以“數”提質增效,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長安汽車渝北數智工廠生產自動化率超90%,每60秒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2024年11月,長安新能源汽車單月銷量首破10萬輛,同比飆升98.4%。天實精工通過智能化改造顯著提升產品良率,成功拓展車載攝像頭市場,18條生產線全速運轉,營收目標達成在望。以“數”求新,深化技術應用落地。持續深化元宇宙產業企業在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場景深耕發展,推動中電信翼金金融大模型、長安汽車大數據模型等項目落地,OPPO語音語義大模型完成國家網信辦備案并投入商用。以“數”強基,構筑產業生態支撐。渝北區出臺《促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通過企業梯度獎勵、人才引育、金融支持等政策組合拳,促進軟件信息產業集聚升級,目標打造千億級軟信產業集群,并設立超38.7億元科技基金池為企業融資,兌現產業資金1.28億元。
多個“第一”背后,是渝北扛起雙城經濟圈核心引擎擔當的決心
產業構建方面,渝北區攜手四川,打造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成渝范本。其“2335”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與重慶市“33618”及成都市“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高度協同,在電子信息、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顯示等產業深度契合。作為渝北兩大主導產業的汽車與電子,也是川渝共建萬億級產業集群的核心支柱。汽車產業動能強勁,長安汽車持續深化成渝合作,其主流車型搭載的零部件來自四川44家供應鏈企業。2023年,長安汽車帶動川渝近700家合作伙伴,與寧德時代共建的“時代長安”宜賓基地,投產首款標準電芯,推動川渝動力電池產能躋身全國第一梯隊。電子信息產業高地崛起,OPPO重慶智能生態科技園一期2023年產值破354億元,二期建成后將成OPPO全球最大智造基地,智能終端產品年產能達1億臺,奠定渝北在成渝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地位。
區域協同方面,渝北區與四川攜手共建多個產業合作平臺,打造跨區域協同發展樣板。全國首個跨省共建新區領航,川渝高竹新區(地跨渝北茨竹鎮與四川廣安鄰水縣)初步形成服務重慶汽車制造的現代配套產業集群,并通過與渝北空港工業園區共建“雙城產業合作示范園”,強化新區梯次配套,深度融入重慶主城都市區產業鏈條。同時,新區率先建立跨省統一招商機制,形成經濟管理行政事權清單,為產業經濟發展完善制度支撐。合作示范園成果豐碩,重慶空港工業園內的“川渝合作示范園”加速建設,已落地多個跨區域項目,其核心載體渝資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通過"商會+企業"共建模式,吸引203家企業入駐(其中四川企業35家),注冊資本達3.03億元,成為川渝資源互通、優勢互補的實踐標桿。
政策基金支持方面,頂層設計為協同發展指明方向。2020年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等目標。同時,首支川資基金賦能成渝,渝北臨空投公司聯合成都科創投集團等單位,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成渝雙城區域協同創新創業投資基金”,該基金聚焦半導體集成電路、傳感器等領域,形成“投資+孵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已推動睿歌微電子等多個項目落地。
? Copyright
雨前顧問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