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是中華文明區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質之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到春秋戰國的楚國,玉不僅是材質與工藝的載體,更凝結著古人對天地生命、神權王權及精神信仰的深層認知,歷經三千年傳承,在春秋楚國卞和獻玉的典故中,構成了中國早期玉文化精神脈絡的重要鏈條。
紅山玉文化的核心內涵:神權與王權的物質載體
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前2900年)是中國玉文化的第一個高峰,其玉器發展呈現出鮮明的精神性特征,為后世玉文化奠定了核心范式。
遼寧省博物館藏紅山文化玉器
玉的神圣化定位:紅山玉器以玉豬龍、玉璧、玉琮、玉人等為代表,多出土于大型祭祀遺址或高等級墓葬,并非日常用具。玉豬龍作為紅山玉器的標志性器物,造型融合豬首與龍身,被認為是溝通天地神靈的“靈媒”,體現了“以玉事神”的原始信仰。這種將玉視為“神物”的認知,使玉超越了自然材質的屬性,成為連接人神世界的媒介。
玉與權力的綁定:紅山玉器的制作需要耗費巨大的社會勞動,其使用者僅限部落首領或祭司階層,形成了“玉以載權”的等級象征體系。牛河梁遺址中,墓葬主人隨葬玉器的數量與規格直接反映其社會地位,這種“以玉明貴賤”的制度雛形,成為后世禮樂文明的重要源頭。
工藝背后的精神追求:紅山玉器采用切割、打磨、鉆孔等復雜工藝,尤其“透雕”與“圓雕”技法的運用,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技術水平,更暗含對“天人合一”美學的追求。玉器紋飾簡潔抽象,卻通過線條的流動感傳遞出對生命力量的敬畏,這種將精神意涵注入物質載體的創作邏輯,成為中國玉文化的永恒傳統。
從紅山到商周:玉文化傳承的歷史脈絡
紅山文化之后,其玉文化的核心精神并未中斷,而是通過中原與周邊文化的交融,在商周時期得到繼承與發展,為春秋楚國玉文化提供了歷史基礎。
婦好墓出土玉跪人
商代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出現“玉”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700多件玉器中,既有繼承紅山風格的玉龍、玉璧,也有新創的禮器形制,說明玉器已成為王室祭祀與禮儀活動的核心。周代更形成"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的制度規范(《周禮·春官·大宗伯》),將玉的使用納入國家禮樂體系,使紅山時期的"神權玉禮"轉化為"王權玉制"。
這種傳承并非簡單的復制,而是在保留“玉為貴”核心認知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文化內涵。從紅山的“敬神”到商周的“禮人”,玉逐漸成為維系社會秩序、彰顯道德倫理的象征,這種功能的拓展為楚國玉文化的繁榮埋下伏筆。
春秋楚國玉文化的特質與傳承基因
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文化強國,其玉文化既吸收了中原禮樂制度的養分,又保留了南方巫鬼文化的浪漫特質,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而其精神內核仍與紅山玉文化一脈相承。
曾侯乙墓出土玉佩
考古發現的曾侯乙墓、包山楚墓玉器顯示,楚國玉器種類繁多,涵蓋禮器、佩飾、喪葬用玉等,其中龍形玉佩線條流暢、造型靈動,既繼承了紅山玉龍的神秘氣息,又融入了楚文化的飄逸風格。在功能上,楚國玉器同樣承載著“通神”與“明禮”的雙重使命:《楚辭》中"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的描述,暗示玉器與祭祀活動的緊密關聯;而貴族墓葬中玉器的組合方式,則清晰體現了"等級差序"的社會功能,這與紅山玉"別貴賤"的原始功能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楚國人對玉的精神認同達到了新高度。他們將玉視為“美德”的象征,《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比興,在楚文化中轉化為對君子品格的追求,使玉的價值從物質層面升華為精神層面,這是對紅山玉“神圣性”的進一步人文詮釋。
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出現了前代沒有的“玉璧、玉璜、玉佩”等玉器專有名詞,標志著玉文化內涵的高度發展。
卞和獻玉:紅山玉文化精神的具象化傳承
卞和獻玉的故事(《韓非子·和氏》)雖為傳說,卻濃縮了中國早期玉文化的核心精神,其與紅山玉文化的傳承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楚墓熊家冢出土神人乘龍佩
對玉的極致信仰:卞和堅信璞中藏玉,即使被斷足仍不改其志,這種執著源于對"玉有靈"的絕對認同。紅山時期,先民為制作玉器不惜耗費巨大人力,將玉視為溝通神靈的唯一媒介;卞和的行為則是這種信仰的延續——他相信寶玉的價值超越肉體痛苦,正如紅山先民相信玉器能帶來神靈的庇護。
玉與權力的綁定:卞和獻玉的對象是楚王,而非普通人,因為只有王權才能承載寶玉的價值。這與紅山玉器僅為巫王和部落首領所擁有的邏輯一致:玉從誕生之初就與最高權力緊密相連,卞和的"三獻"行為,本質上是在踐行“玉歸王權”的文化傳統,是紅山“玉象征權力”觀念在春秋時期的具體演繹。
識玉的哲學隱喻:故事中“璞玉”與“寶玉”的對立,暗含著“表象與本質”的認知命題。紅山玉器的制作過程,是將普通玉石轉化為神圣器物的過程,體現了對“物之本質”的追求;卞和獻玉則通過楚王“未識”到“識得”的轉變,強調真正的價值需要超越表象的洞察,這與紅山先民對玉“內在神性”的信仰形成精神共鳴。
結論
從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到春秋楚國的和氏璧,三千年的玉文化傳承并非器物形制的簡單延續,而是精神內核的一脈相承。紅山玉奠定的“玉為神物、玉顯權力、玉載精神”三大核心觀念,通過商周的制度化發展,在楚國文化中得到創造性轉化,最終在卞和獻玉的故事中完成了人文性升華。
這種傳承揭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核心文化基因始終保持穩定,而表現形式則不斷豐富創新。紅山玉文化與卞和獻玉的精神聯結,充分顯示了5000多年中華文明玉文化的一脈相承。
新時代,卞和精神亦將激勵我們中華文化傳承者,為紅山文化世界申遺添磚加瓦,保護好、研究好、傳承好。
作者簡介
趙毅穎,著名紅山文化學者收藏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課題:古文字構形起源研究;古代中國文明與巫文化起源研究;提出以學術高度引領民藏,以古文字為突破口,鑒真文字文物之互證課題(主要為遠古玉石器)。
論文發表:學術論文《“玉”字考》發表于《華夏文化》2016年04期;學術論文《巖畫、松花江骨刻符號互證文字起源》發表于《中國巖畫》2018年04期;學術論文《偏旁位移與行書連寫——關于行書產生的結構性前提》入選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學術貢獻:發現、收藏、命名“松花江骨刻文”并載于百度詞條;發現、命名“人面字”并載于百度詞條;物證破解甲骨文多字;鑒真遠古玉石器多件。
趙毅穎傳承中華文化不遺余力,數年來,在大中小學、九五文化城,網絡平臺做公益講座數百場。學習強國、民生中國網、北斗融媒、遼望、黑龍江新聞網、沈陽日報、遼沈晚報等媒體專題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