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男人四十一枝花。只是,這枝花是迎風綻放還是風中凌亂就得看命了。
在傳統語境里,四十歲是男人走向成熟的標志。經歷過人生的風雨后,收斂了鋒芒多了沉穩。但在跑圈里,“成熟”常常意味著另一個詞:慢了。
配速慢了,動作慢了,恢復也慢了。
網上調侃說,男人過了25就是65。男人的花期就如此短暫么?男跑者的花期有多長?我們一起來看。
遙想多年前,朋友圈打卡都是3開頭的配速;
全馬沒有超過3打頭的成績,現在呢?
二十歲的你,能用180的心率跑半馬,沖刺還能飆到190;如今的你,最大心率就停在180了,再往上心臟都開始報警。年輕時跑的是速度,是爆發,是一種誰也別擋我道的狠勁;如今跑的是呼吸,是節奏,是能不能平安回家的小心翼翼。
曾經跑完一場50公里長距離還能轉場夜宵擼串喝啤酒;現在跑完20公里回來,沙發一躺、膝蓋一涼,忍不住開始懷疑人生:我為什么要跑步?我為什么不躺平?
曾經的你不用休息,一口氣跑完168;現在的你一場70公里的夜賽,僅僅比日常晚睡兩個小時,稍微熬一個小通宵,就感覺仿佛可以看到自己的太奶奶。
曾經的你,始終堅信:“心率高了摘手表,膝蓋響了戴耳機。” 但生理機能又給了你當頭一擊:心率區間不聽話、最大攝氧量像股市一樣起伏、膝蓋經常發出“嘎嘣”一響…這些現實仿佛在告訴你:上了年紀的你,不是在跑步,更像是在和身體討價還價。
而恢復速度,更是赤裸裸的背叛。20歲,拉完強度課洗個澡睡一覺,第二天神清氣爽;而如今拉完一個強度,第二天走樓梯都要靠著扶手。原來叫“肌肉酸痛”,現在叫“預支生命”。
“我最近又練回來了。”這是每一個中年男跑者的口頭禪,但聽起來就如同“我沒禿,是發際線高”一樣,更像是一種自我安慰。
是的,你飯量依舊,熱情依舊不減,但腰圍卻在逐年遞增。你沒胖,只是橫向發展得更全面了;你沒松懈,只是脂肪更懂如何纏住你。曾經的你,堅信“知識就是力量”,現在的你,更加堅信“芝士就是力量”。
那些你覺得可以用來輔助訓練、燃燒脂肪的東西,現在堆在角落里吃灰。就像陽臺上的龍門架,確實要比跑步機更適合掛衣服;至于跑步機,每次看到就會后悔為什么當時不買一個可折疊的,這樣還不會占用太多的地方。
而你那些用于放松的裝備——筋膜槍、泡沫軸、紅外線理療毯則被放在另一個角落,你的臥室更像物理治療室,跑步的目的仿佛也從“強身健體”變成了“延緩崩壞”。
真正讓男跑者“失去花期”的,不是身體,是生活。你不是不想訓練,而是會議太多;你不是不想參賽,而是家里太忙;你不是不想破紀錄,而是早上要送孩子、晚上要洗碗。
原來你為了訓練安排生活,現在是為了生活擠出訓練;原來你對比的是配速、心率、完賽時間,現在你只希望周末天公作美,有點時間可以稍微跑跑步。
現在的你,最常見的狀態是:背著老婆偷偷報名,跑前說是公司團建,跑后假裝路過順便拿了個獎牌。PB?那是Pre-Baby的事,關于跑步你的追求從“自己不受傷”,變成了“公司不請假”和“老婆不吵架”。
所以說,男跑者的“花期”到底多長?
如果你只看競技表現,也許在40歲左右就開始下滑;但如果你看“精神力”,那就另當別論。畢竟,每一個能堅持跑到40歲的男人,都是生活重壓下的“理想主義者”。
跑得慢了沒關系,只要心還熱;
不能PB也無妨,只要愿意練;
身材變形也能接受,只要穿上號碼布那一刻,仍然覺得——我還能戰斗!
人到中年最大的勇氣,是明知道不如從前,還依舊選擇向前。你或許不是那個破風的“第一集團”,但你是那個每次完賽都能自我感動、在終點拍照時笑得最燦爛的人。
是的,我們跑得越來越慢,但也跑得越來越穩;我們力量在下降,但情感在增長;我們腿部肌肉退化了,但內心的柔韌度,越來越強。不用和誰爭高下,也不必跟年輕人拼速度,只需要在每一次起跑時,對自己說一句:“嘿,還能跑起來,真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