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建,蘿卜快跑聯姻Uber。
作者:金森
編輯:周周
2025年,全球無人駕駛行業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尤其是蘿卜快跑、Waymo、特斯拉無人駕駛“三大家”,進展不斷。當然,業內對“三大家”技術路線、發展速度的關注也持續升溫。
這不,最近幾天,“百度要轉向純視覺路線”被傳得沸沸揚揚。但扒一扒相關新聞才發現,事情的起因是走純視覺路線的特斯拉在上個月啟動Robotaxi試運營,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內部分享中就此事進行了一次探討。
在《號外工作室》看來,作為全球無人駕駛領域的頭部玩家,百度對行業發展動向的關注和討論,本身就是領跑者該有視野,如果僅把內部探討定義為“路線反轉”,或許有些站不住腳。
況且,整個行業對Robotaxi技術路線的討論一直存在:純視覺路線的誘惑在于成本,但在極端場景下算法誤判率較高;而安全是無人駕駛的首要任務,激光雷達+多傳感器融合的路線能夠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冗余,是當前階段整個行業更加務實和主流的選擇。
要知道,無人駕駛的目標是走入日常生活,實現大規模落地。從這個視角來看,當前行業的競爭一定不是“路線之爭”,而是“市場話語權之爭”,也就是說,誰能夠率先實現規模化的落地和部署,誰就是勝利者。
就在前兩天,全球最大的出行服務平臺Uber的選擇已經給出了明確的選擇——7月15日,Uber與蘿卜快跑達成史上最大規模無人駕駛合作,數千輛蘿卜快跑無人駕駛汽車將接入Uber全球出行網絡,率先實現在全球市場的規模化落地。
出海潮來襲,蘿卜快跑全球“狂飆”
“與Uber的合作,是蘿卜快跑在全球范圍內部署無人駕駛汽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李彥宏表示。Uber首席執行官達拉·科斯羅薩西也表示,雙方合作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的強強聯合”。
雙方牽手后,蘿卜快跑第六代無人駕駛汽車將率先進入亞洲和中東地區,并在未來進一步拓展至全球市場,數千輛蘿卜快跑無人駕駛汽車也將接入Uber全球出行網絡。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告訴《號外工作室》,這是一次“雙向奔赴”,意味著蘿卜快跑在技術層面從可跑、能跑,進入“規模化快跑”階段,在市場拓展上從單點落地進入“平臺級放量”階段。
他解釋道,蘿卜快跑已累計跑出1.7億公里、1100萬單的運營紀錄,與 Uber 合作,其技術可靠性得以接受“全球大考”,同時蘿卜快跑無需自建渠道即可一步觸達海量用戶,實現“輕資產”擴張,將國內試點高周轉的經驗復制到海外。
“2025年,可以說是Robotaxi出海‘元年’”,柏文喜認為。
今年上半年,國內多家無人駕駛企業海外落子,從中東、東南亞,覆蓋至瑞士、法國等歐洲國家,乃至北美地區,面向全球的戰略眼光已經顯現。
在海外市場,這些企業不僅在多地拿到測試許可開始路測,而且已在部分地區拿到經營許可,不僅合作對象已覆蓋部分國家監管部門,得以深入了解當地政策法規,獲取政策支持,而且也紛紛和國際平臺合作,合作方式也從單純的技術輸出向共建生態轉變。
在合作Uber之前,蘿卜快跑也早已跑在中國無人駕駛出海的一線。
早在去年12月,蘿卜快跑就獲批香港首個自動駕駛車輛先導牌照,半年之內,測試范圍從最初的機場周邊逐步擴散,延伸至交通情境更復雜的道路。
2025年上半年,蘿卜快跑還已進入中東市場,宣布與迪拜、阿布扎比達成合作,要在迪拜部署超1000輛車,在阿布扎比打造當地規模最大的無人車隊。
此外,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百度正積極探索將蘿卜快跑業務擴展至瑞士與土耳其,瑞士將成為其無人駕駛業務出海歐洲的重要前哨。
加速度“遠征”,蘿卜快跑靠什么?
2025年,中國無人駕駛產業呈現“出海熱”,并不令人意外。
柏文喜向《號外工作室》分析,出海熱潮背后,一方面是全球無人駕駛監管法規出現集中破冰的窗口期,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進入技術、成本、場景三條曲線相交的階段。還需注意的是,廠商必須提前進行全球卡位,才能獲得輸出技術標準的話語權。
在全球多國對無人駕駛產業政策松綁的態勢下,瑞士2025年3月起允許在高速公路使用 L3 級自動駕駛,并批準無人駕駛試點路線;阿聯酋已將自動駕駛納入2030國家AI戰略,目標是實現25%交通無人化。在政策友好的環境中,廠商出海能夠獲得更大市場增量。
其次,無人駕駛企業出海全球,可以在中東高溫多沙、歐洲冰雪路面等極端環境下進行技術適配性的檢驗,實現算法技術的迭代。
此外,在全球市場規模化落地,無人駕駛企業能夠通過規模化部署降低邊際成本,并在海外高溢價市場加速盈利化的探索。
總的來說,以蘿卜快跑為代表的中國無人駕駛產業加速出海,是為從市場拓展、技術打磨,乃至未來輸出標準上,確立全球競爭優勢。
以百度為例,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積累十余年,去年還發布出全球首個支持L4級自動駕駛的大模型ADFM。蘿卜快跑第六代無人車應用“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產品+安全架構”方案,不僅成本大幅下降60%,單價低至20.47萬元,而且能夠應對復雜路況,還具備安全優勢。中國復雜路況下,蘿卜快跑的實際出險率僅為人類駕駛員的1/14。
在落地經驗上,蘿卜快跑已在十余座城市進行深度實踐,這些海量數據經Apollo大模型訓練,鍛造出強大的場景泛化能力,并形成一套可快速復用的方案。因此,蘿卜快跑在進入迪拜測試中能夠實現對駱駝過路、白袍行人等本地化場景95%識別準確率。
以技術實力突破多樣化場景,以豐富經驗加速落地,蘿卜快跑得以實現正向循環,在海外競爭中高效擴張。
全球無人駕駛“三大家”競爭白熱化
具備廣闊前景的全球無人駕駛產業,是一條熱門賽道。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無人駕駛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738億美元。麥肯錫報告指出,2030年Robotaxi市場總值將達1.2萬億美元。
當前,無人駕駛領域已形成以中美為代表的全球競爭格局,并且形成以特斯拉、Waymo、百度“三大家”占主導的行業生態。
今年以來,“三大家”中的特斯拉、Waymo都在擴大Robotaxi服務范圍。Waymo目前在美國已部署超過1500輛無人駕駛出租車,業務覆蓋洛杉磯、鳳凰城、舊金山、奧斯汀等城市。
特斯拉Robotaxi在7月剛擴大在美國奧斯汀的試點區域,創始人馬斯克希望年底前Robotaxi擴展至更多城市,2026年實現數百萬輛特斯拉上路自動接單。
無人駕駛中美企業正在技術驗證、市場布局等維度展開全方位較量,而且,這場較量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無人駕駛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工具。
正如蘿卜快跑與Uber的合作所呈現的,是中國科技依托全球平臺落地,是與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深度綁定。這種合作不僅是技術與平臺的簡單疊加,更是商業模式、行業標準的全球輸出。
中國無人駕駛企業已經邁出從“技術出海”向“生態出海”轉變的關鍵一步。但是,中國無人駕駛企業未來要真正在全球從技術突破、生態構建到規則輸出形成閉環,政府、企業、產業鏈各層級都需要加強緊迫感,協同發力。
政府應當加快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法規,加速無人駕駛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頭部企業的扶持力度,做好產業牽引;產業鏈要形成協同攻堅、降本增效的合力;無人駕駛企業也要承擔起責任,構建核心技術壁壘,逐漸從技術輸出升級為生態主導,最終實現全球規則話語權的突破。
柏文喜認為,政府、企業、產業鏈各層級能否協同發力,將決定中國 Robotaxi在全球是曇花一現,還是成為下一個高鐵式“中國名片”。
蘿卜快跑借勢Uber出海全球,已經亮出一份中國無人駕駛技術實力的答卷,但是,前路充滿競爭挑戰,只有政企協同筑牢根基,中國無人駕駛才能在全球賽道上跑出加速度,成為新的“中國名片”。
頭圖來源|蘿卜快跑
轉載丨投稿丨合作
請掃碼添加
微信公眾號:haowainews2025
<PAST · 往期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