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莊的一家“假裝上班公司”辦公區。受訪者供圖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黃威
近段時間,一種名為“假裝上班公司”的新概念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熱議。“高速Wi-Fi隨意沖浪,辦公電腦配備齊全,沒有工作任務,上班時間想干啥就干啥,工作時間早九晚五,一到點兒,拿起包就瀟灑下班……”根據相關公司賬號曬出的宣傳圖片,工位上幾乎坐滿了人,生意火爆。
現實中的“假裝上班公司”真如網上所說的那般火爆嗎?哪些人會來這里“上班”?這種商業模式是否存在法律風險?對此,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調查。
悄然興起的“職場生意”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大興區亦莊的一家“假裝上班公司”。負責人朱先生介紹:“公司總面積300平方米,目前設有30個工位,其余配套有茶水間、休息室、直播間、會客廳等公共區域。”
“公司從今年2月開始籌劃,5月份已經完成工商注冊,正式運營有兩個多月的時間。”朱先生說,“目前過來的都是想尋求合作的或者正處于待業期的人,也有一些純粹因為好奇而前來體驗的顧客。”
記者在該公司社交平臺賬號看到,收費標準為49.9元/天,此外還有包周卡和包月卡,價格分別為299元和999元。
談及成立公司的初衷以及主營業務,朱先生表示,自己主要是想做一些資源整合或者人才對接方面的工作,計劃今年還將成立3家同類型的公司,為后續業務發展打下基礎。
在某社交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記者以“假裝上班”為關鍵詞檢索發現,北京、上海、深圳、大連、濟南、沈陽等不少一、二線城市均有網友或公司賬號發文稱開設了“假裝上班公司”。但根據企業信息查詢系統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僅有20家注冊名稱含“假裝上班”的機構。這些機構從去年12月開始在全國部分城市陸續成立,注冊資本在1萬~10萬元不等,公司成員1~3名,其中有的已經被注銷,最短的存續期不足兩個月。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假裝上班公司”大多為共享工位模式,只在細節服務上略有差異。例如,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公司實際是一家律所閑置的寫字樓,律所為了分攤成本決定短期出租部分工位和會議室,相較于普通的共享辦公,這里的租期更靈活、價格也更低;還有一家公司主營業務是自媒體直播,除租賃閑置工位外,還配備直播間、服裝道具間及會議室等設施,為有直播創業方面需求的年輕人提供服務。
而在北京宋莊,一家以“某某農場”命名的公司,自今年1月推出免費辦公空間以來,也在社交平臺上引發關注。“這里有陽光、Wi-Fi、空調,還有熱情歡迎你的我。在這里,你可以聊聊天、發發呆,也可以干點兒農活兒,總結和暢想,暫時告別焦慮。”
記者了解到,上述農場建于2022年,主要經營農業項目。據經營者介紹,近年來有不少客人反映這里的環境有助于緩解工作壓力,于是今年春節前,他們在農場開辟出了一塊區域,為前來“假裝上班”的人提供休整的空間。
“農場沒有門票,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管飯,但可以提供簡單的工作餐,30元/位。”農場經營者說。
“自費上班”背后的多元訴求
在四川成都工作的自由設計師小孟不久前體驗了一家“假裝上班公司”,他的評價是在這里工作不僅效率高,還能結交新的朋友。“因為有一項工作需要及時交稿,在家里工作總會有雜事兒干擾,正好在網上看到有這樣的地方,因為好奇便去試了一下。”
小孟說,他原本以為“假裝上班公司”只是為失業人群提供的一個場所,讓那些不愿告知家人實情的人有個去處。但實際體驗后他發現,來這里的大多是像他這樣希望找個安靜辦公環境的自由職業者,也有部分人是處在求職過渡期。
記者梳理了兩家主流社交平臺上與“假裝上班公司”相關帖文的評論區,總結出對它好奇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尋求共享辦公空間或者想體驗職場環境的自由職業者;二是想利用此類共享空間聚集資源的創業者;三是想要獲得過渡性辦公場地的失業者。
在自由職業者姜女士看來,在“假裝上班公司”辦公性價比很高。姜女士表示,她不喜歡在家里辦公,因為在家總想躺著或者刷手機,所以她總是去圖書館或者附近的咖啡廳。“基本上點一杯咖啡要40元左右,也不太好意思坐一整天。假如中途出去吃午飯或者去衛生間,沒有人幫忙看守貴重物品就很不方便,拿走東西再回來可能座位又沒了,得重新找地方。”相較而言,她認為在“假裝上班公司”,既能享受到舒適、安全的辦公場所,還沒了“座位”焦慮,非常方便,至于“假裝上班”是不是噱頭,她并不在意。
警惕暗藏法律風險
去年,“員工給公司付費,假裝上班”還只是某綜藝節目中的一個搞笑橋段,但很快,這一看似荒誕的概念便在現實中落地生根。無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都出現了相應的“假裝上班公司地方分公司”。
這種商業模式究竟是創新舉措還是博人眼球,在公眾看來仍存在很大爭議。支持者視其為靈活就業的“緩沖帶”,認為這種模式不僅能幫助職場人士重建生活節奏,還能通過出租閑置空間實現資源共享。反對者則認為其“販賣焦慮”,可能加劇“職場逃避癥”。
記者梳理了多數“假裝上班公司”的運行模式,發現其提供的服務仍以共享辦公空間為主。盡管看似僅提供場地租賃,但有專家指出,這種商業模式潛藏著一定的法律風險。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趙良善律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僅從“假裝上班公司”字面理解,“假裝上班者”并非真的上班,公司僅提供場所服務,企業和員工雙方并未建立真正的勞動關系。
在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的前提下,若涉事公司為“假裝上班者”代繳社保(即社保掛靠),則屬于騙保違法行為,明顯違反法律規定。若涉事公司本身不具備相應“實習資質”及條件,卻為“假裝上班者”開具實習證明,同樣違反法律規定,同時,失真的實習證明還可能對求職者造成不良影響。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假裝上班公司”還提供一些處于灰色地帶的服務,例如提供辦公場地配合客戶表演“在職狀態”等,其背后潛藏的法律風險也亟須防范。
一方面,對“假裝上班公司”而言,若聚集的“假裝上班者”增多,不可避免會引發各種矛盾和糾紛,服務公司需考慮如何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對于“假裝上班者”而言,需提高警惕,若相關公司利用其場所從事違法犯罪活動或進行虛假宣傳、欺詐等行為,公眾應提高辨別意識,避免上當受騙;同時,若公司借機搜集個人信息,還需警惕個人信息被泄露和非法利用。
趙良善建議,公眾若考慮前往“假裝上班公司”,一是要避免參與違法行為,警惕被誘導或被卷入詐騙、傳銷等違法行為;二是要保護好個人隱私,不輕易將個人信息及身份證、銀行卡、電話卡等出借或交由他人使用;三是要尋求正規途徑,如有社保繳納或實習證明等需求,應盡可能通過正規用人單位辦理,以免得不償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