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律師行業的一樁 “奇聞” 可真是讓人驚掉了下巴。廣西的韋先生遭遇了人生至暗時刻,2020 年初,他帶著 6 個月大的孩子去醫院就診,結果因為等待時間過長,孩子病情惡化最終搶救無效死亡。這已經夠讓人痛心了,可更讓人氣憤的還在后頭。
韋先生認為孩子的死和在醫院等待時間過長、耽誤治療有關,于是在 2022 年 6 月 17 日向涉事醫院投訴。結果第二天,他就接到了鄧姓律師主動打來的電話,這速度,比外賣小哥送餐還快呢,鄧律師說能幫他處理這事。可誰能想到,這通電話,竟是韋先生掉進坑里的開始。
經過一番折騰,韋先生最終獲得了 88 萬元的賠償。本以為能得到些許慰藉,可一看賬單,好家伙,律師拿走了 55 萬元的代理費!也就是說,韋先生自己只拿到了 33 萬元。
這比例,簡直高得離譜。就好比你去買個西瓜,花了 88 塊,結果賣瓜的人說,其中 55 塊是他幫你挑瓜的辛苦費,你自己只能拿走 33 塊的瓜,你樂意嗎?韋先生也是 “后知后覺”,覺得自己好像被代理律師騙了。
咱們來仔細瞧瞧鄧律師這一系列操作,真可謂是 “套路滿滿”。他為啥能在韋先生投訴第二天就精準打電話呢?這背后說不定有醫院內部的 “線人” 通風報信。在關鍵的法醫鑒定、調解等環節,韋先生總是不在場,為啥呢?
原來是鄧律師以聯系不上等理由,讓韋先生缺席了這些重要時刻。還有在一些關鍵文書上,調解編號、賠償金額等核心信息都是空白的,韋先生就在律師的催促下茫然簽字了。這就好比你簽合同,合同里關鍵條款都空著,對方還一個勁兒催你簽字,你說這能靠譜嗎?
鄧律師還在那 “攬功推過”,說什么案件按照司法鑒定本應是次責賠償,是他的努力讓韋先生獲得了主責賠償。可事實呢?鑒定機構出具的意見明明顯示,涉事醫院在孩子診療過程中存在過錯,與孩子死亡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原因力大小為次要因素,過錯參與度為 16% 至 44%,這哪是什么主責啊。
而且,鄧律師一開始以科技咨詢公司名義簽訂合同,約定賠償超過 23 萬元的部分將全額作為 “咨詢費”,這明顯是想規避《關于進一步規范律師服務收費的意見》中對風險代理的嚴格限制。后續又以其供職的律師事務所簽署補充協議,無非是為了順利入賬。
按照風險代理的相關規定,收費不能高于 18%。這么算下來,律師費頂多 16 萬元,可現在卻高達 55 萬元,遠遠超出了合理范圍,這不是明擺著坑人嗎?
這種亂象可不是個例。之前還有個網紅 “西綠”,在上海德禾翰通 (成都) 律師事務所里 “潛伏” 了半年多,一直以律所高級合伙人身份活動,在網上打造 “精英、專業” 的網紅律師人設,還和另一名律師組成 “律師情侶”。
可實際上,她根本沒有取得律師執業資格證,法考都沒通過,身份信息也是偽造的。直到后來事情敗露,律所才趕緊聲明 “已報警”,和她 “割席”。這律所也是夠糊涂的,人家在眼皮子底下冒充律師這么久,愣是沒發現。
還有那些法律咨詢公司,也是亂象頻出。有的利用低價引流、虛假承諾、超出規定范圍招攬法律業務,甚至盜用律師和律師事務所名號。他們不受《律師法》的約束,在市場上肆意妄為。
比如有的公司員工冒充律師,承諾 “包贏”“包退費”,可真到了最后,卻各種推脫責任。他們還利用短視頻、直播引流,營造出自己很專業、很靠譜的假象,實際上專業水平 “慘不忍睹”。
這些亂象的存在,對律師行業的傷害極大。尤其是那些真正有職業道德、專業素養高的律師,他們的聲譽也跟著受損。老百姓本來對律師行業充滿信任,希望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得到專業、公正的幫助,可這些亂象一出現,大家都怕了,不敢輕易找律師幫忙打官司了。就像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廣州市律協在接到韋先生投訴后,已經介入調查,還指出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鄧某律師存在其他涉嫌違法違規執業行為,將一并處理。希望律協能真正積極作為,給韋先生一個公道,也給整個律師行業一個警示。
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律師行業以及法律咨詢公司等相關機構的監管,別讓這些 “害群之馬” 繼續在行業里興風作浪,讓弱勢群體在維權路上不再那么艱難,別再讓他們的賠償金被肆意 “收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