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行業正在被AI顛覆?最新報告顯示,Steam平臺AI生成游戲一年內激增8倍,引發開發者對職業前景的恐慌。
AI游戲一年內暴增800%,占Steam庫7%
Totally Human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Steam平臺僅約1000款游戲聲明使用AI技術,而2025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8000款,占平臺總游戲庫的7%。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生成式AI工具門檻降低,這一趨勢還在加速。
"大多數AI游戲是低成本獨立作品,其中不少是正在涌入PlayStation商店的劣質內容。"行業觀察家指出。但不容忽視的是,AI開發正從邊緣走向主流——11 Bit Studios近期承認,其作品《The Alters》中使用了AI生成的占位文本,雖聲稱"無意進入最終產品",卻引發玩家對游戲內容真實性的質疑。
60%用于生成視覺資產,全流程滲透已成現實
調查顯示,60%的AI游戲將技術用于"視覺資產"生成,涵蓋場景、角色、UI等可見元素;其余則涉及音頻、文本、營銷素材(如PS商店常見的AI生成封面)甚至代碼編寫。
"現在我們需要逐行檢查每個游戲,質疑哪些元素是AI生成的。"一位獨立開發者無奈表示。這種信任危機伴隨著行業大規模裁員潮,讓從業者對AI的成本削減潛力感到恐懼。"如果小工作室都在擁抱AI,大型發行商跟進只是時間問題。"
反抗還是擁抱?行業陷入兩難
面對AI浪潮,教育機構已開始調整課程。"我們不再教學生如何繪制所有資產,而是如何指導AI生成并優化結果。"某游戲設計學院教授透露。但這種轉型并不能緩解就業焦慮——當AI可批量生成游戲內容,初級美工、音效師和編劇的崗位需求正在萎縮。
玩家社區對此反應分化:有人認為AI降低開發成本將帶來更多創意作品;也有人擔憂"算法垃圾"充斥平臺,淹沒真正用心的獨立游戲。"當你發現喜愛的游戲角色可能從未被人類設計師觸碰過,那種情感連接會消失。"一位資深玩家在論壇留言。
行業專家警告,游戲產業正站在類似Napster顛覆音樂行業的臨界點。"技術變革不可逆轉,但需要建立倫理框架——至少AI生成內容應明確標注,給消費者選擇權。"目前各大平臺尚未出臺相關規范,這場無聲的革命仍在野蠻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