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8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人群簇擁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太太拄著拐杖,被工作人員小心推著輪椅,緩緩駛入鄧穎超的遺體告別室。
她面容平靜,卻透著一股不易察覺的堅韌。現場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她,只有少數幾位陪同人員對她格外尊敬。
就在眾人疑惑時,鄧穎超生前的保健護士輕聲揭開了謎底:“她可是鄧大姐生前親口稱贊過的‘能干的老板娘’!”這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讓老太太的身份成了現場議論的話題。
這位老太太名叫周宗瓊,一位曾經叱咤山城重慶的傳奇人物。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她不僅是一位商界奇女子,更是我黨地下工作的堅定支持者。
她的故事,橫跨了戰火紛飛的歲月,也見證了新中國的黎明。
周宗瓊的故事要從她的家鄉重慶江津開始講起。1910年,她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境雖不富裕,但父母極重視教育,這讓她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學業熏陶。
21歲那年,她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平女子第一高中,成為家族和鄰里的驕傲。畢業后,她回到家鄉當起了小學老師,沒多久還當上了校長。
彼時,一個年輕姑娘能做到如此,已是難得。
但命運并未讓她安穩度日。一樁街頭不平事,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一次下班路上,她目睹一位女工因被富少迫害致死,家屬向警方討說法卻屢遭敷衍。周宗瓊不顧自己的安危,站出來為受害者一家鳴不平。
結果,她因“妨礙公務”被關押,甚至丟了校長的職位。這件事雖然讓她在江津的民主人士中成了名人,但她也因此失去了在教育界的立足之地。
為了生活,她離開江津,進入重慶天成廠當了一名女工。在天成廠,她遇到了同樣有抱負的青年任宗德。
兩人志趣相投,后來結為夫妻。正是這一段婚姻,為他們日后的商界冒險拉開了序幕。
1938年,天成廠因經營不善破產。夫妻倆見狀,決定自己創業,于是用積蓄買下了廠里的設備,帶著工人們重新起步。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做生意絕非易事,但夫妻倆憑借智慧和勤奮,硬是將生意做得有聲有色。為了節省空間,他們還將新蓋的小樓部分出租。
沒想到,這房子的租客竟成了改變他們人生的關鍵人物。樓上住著國民黨的一個集團軍辦事處,樓下則成了中共《新華日報》的營業部。
雖說國共兩家各據一層,但夫妻倆對共產黨人卻生出一份特殊的敬佩。
周宗瓊與共產黨人的交情,正是在《新華日報》的營業部里逐步建立起來的。她發現,這些年輕人不僅能吃苦,還一心為理想奮斗。
尤其是報社經理熊瑾玎夫婦,連個像樣的床位都沒有,就在營業部打地鋪過夜。周宗瓊被他們的精神所打動,主動將自己的房間讓給了他們居住。
從那時起,《新華日報》的同仁們不再稱她“房東太太”,而是親切地叫她“周大姐”。
不久后,周宗瓊被授予了一個新身份——酒精廠廠長。1939年,重慶的中共南方局因經費緊張,周恩來提議創辦實業以維持資金來源。
熊瑾玎找到周宗瓊夫婦,希望他們出面辦廠。周宗瓊二話沒說,滿口答應。
在她的努力下,酒精廠不僅幫助《新華日報》解決了出版資金問題,還為黨的地下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持。從此,“老板娘”的名號在地下組織中傳開,她成了無數特工口中的“幕后英雄”。
戰爭年代,危機四伏,周宗瓊夫婦也曾經多次陷入險境。1945年,為了掩護40多名紅色特工從重慶安全轉移,她變賣了家中的最后一批貨物,連一半市場價都沒拿到。
正是那筆錢,保住了這批同志的性命。這些付出,她從未后悔過。
1944年春,周宗瓊終于迎來了與“偶像”周恩來的第一次見面。那一天,周恩來親自登門致謝,稱贊她一家是“黨的朋友,是國家的功臣”。
這次見面讓周宗瓊一家倍感榮幸,也更加堅定了她對未來的信心。
解放后,黨組織多次上門,希望計算她在戰時的經濟支持,但她始終不肯接受回報。在她看來,這一切都是自愿的。
她說:“國家好了,我的心就安了。”離休后,她的生活極為低調,幾乎不為人所知。
1996年,周宗瓊與世長辭。她的靈前掛著這樣一副挽聯:“巾幗英雄誰與比,山城當呼宗瓊來!
”這短短十四字,濃縮了她一生的榮光與偉大。她是那個年代無數無名英雄的縮影,也是中國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