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記得,第一次來到生殖免疫科,見到鮑時華主任的場景。她坐在陽光里,面對我焦急的詢問,溫柔地對我說:‘有希望’?!?/p>
“有希望”這三個字,帶給了無數家庭圓夢的機會。
很多寶爸寶媽還記得,那會兒,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這個“寶貝科室”,還叫“習慣性流產”專病門診。2015年,生殖免疫科建立;如今十年過去了,年門診量已超10萬人次。
這幾日,一婦嬰生殖免疫科迎來開科十周年,舉辦了以“十年守護·感恩同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涵蓋醫患互動的“回娘家活動”、“關愛女性生殖健康”公益咨詢、第九屆國家級醫學繼續教育班、生殖免疫經典病例大賽等多元場景。近5萬例成功妊娠案例,講述著無數小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故事。
一婦嬰生殖免疫科舉辦了以“十年守護·感恩同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帶著“最后一搏”的期冀找到她
2015年,在醫院支持下,鮑時華醫生以“習慣性流產”專病門診為起點,在一婦嬰長樂路西院門診樓開啟了生殖免疫領域的探索。在那間小小的診室里,她遇到過太多幾近絕望的女性,帶著“最后一搏”的期冀找到她。從開始只有10位患者,然后增加到20位,病人越來越多,如今日門診量有時達到100多位,預約號已經排到兩個月后。
供不應求下,鮑時華團隊創新推出了三級分診制度——初級,接診醫生負責病因篩查、分診;二級,主治醫師對病因明確的患者,按照指南進行規范治療;而鮑時華的門診則主要面向病因不明或是有多個病因的、有多次保胎失敗經歷的患者。
“三級分診制度”的推行,構建了清晰有序的診療路徑,保障患者精準對接醫療資源,提升醫療效率的同時,也為科室培養了年輕醫生。
十年間,從最初年門診量不足萬人的小科室,到如今擁有10名專科醫生、獨立超聲室與實驗室的精銳團隊,一婦嬰生殖免疫科在一路披荊斬棘中實現跨越式的轉型:從直面傳統醫學觀念的質疑,到負擔臨床與科研的雙重壓力,團隊以“自然流產11次、13次、14次患者成功分娩”等突破性案例,證實了系統篩查與個性化診療的科學性。
讓“懷得上、保得住、生得下”理念深入人心
生殖免疫科的診室里,60%是外地患者。如何為這個群體提供更加便捷的咨詢和用藥方面的服務,如何能讓她們對于保胎知識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科普,成為團隊最大的助力。
“不少人對保胎問題存在著一個誤區。以前的觀念是‘優勝劣汰’,即胚胎不好就沒有必要保留,甚至有醫生也持有這種觀點,認為如果胚胎有問題就讓它自然淘汰。這種觀點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流產背后,肯定有其他病因?!北M管門診工作繁重,但利用工作之余撰寫科普是鮑時華的必修課。在新媒體平臺上,她分享著引發深切共鳴的診室故事、干貨滿滿的醫學科普和更新及時的出診信息。在她的影響下,團隊其他醫生同樣熱情投身于科普實踐中。
短短數年間,科室以“打破專業壁壘,傳遞科學孕育”為使命,打造了立體化科普矩陣。600余篇原創文章、200余條科普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傳播,使“懷得上、保得住、生得下”的理念深入人心。2023年,鮑時華、李國華、余娜三名科室醫生齊齊入圍上海市醫務人員健康科普影響力排行榜100強。
從黃浦江邊的專病門診到輻射全國的診療中心,面對生育政策調整與人口結構變化,科室已規劃新的發展藍圖:加大科研投入推動成果轉化,實現妊娠全周期管理,并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提升學術話語權。
原標題:《“鮑主任坐在陽光里,面對我焦急的詢問,溫柔地說:‘有希望’!”》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