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萬州恒合鄉的丘陵地帶,72歲的老農陳其福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卻在7月11日第一次被一臺“會思考的鐵家伙”震撼——履帶式智能農機沿著他承包的坡地等高線行進,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自動調整翻土深度;遇到石塊時,機械臂會輕微抬起避開障礙。這臺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團隊研發的設備,正為丘陵山區的農業現代化撕開一道口子。
(圖為團隊成員調試機器 周江供圖)
箱子村的耕地像被群山“撕碎”的拼圖,最大連片地塊不足3畝,最小的僅夠種兩畦蔬菜。“大型農機進不來,小型農機‘水土不服’。”村合作社負責人說,往年用傳統微耕機,在坡上作業時要么“栽跟頭”,要么“跑偏”,一天下來最多耕2畝。而這臺智能農機的模塊化設計徹底解決了難題:履帶式行走系統能適應25度坡地,機身寬度僅1.1米,可穿過80公分寬的田埂;搭載的北斗定位模塊,能記憶地塊形狀,重復作業時誤差不超過5厘米。
“這傳感器比人還‘懂’土。”陳其福看著團隊成員用設備檢測土壤,顯示屏上立刻跳出“有機質2.3%、pH值6.8”的字樣。團隊解釋,農機的智能控制系統會根據這些數據,自動調整施肥量——比如玉米苗期,氮元素投放量會比常規減少15%,既節約成本又避免土壤板結。這種“精準農業”的思路,讓習慣了“憑經驗施肥”的村民們耳目一新。
(圖為團隊成員機器演示 陳永豪供圖)
為了讓科技真正扎根,團隊成員們扛起鋤頭,和村民一起干了三天農活。在玉米地除草時,他們發現坡地播種的深淺差異能達10公分,導致幼苗長勢參差不齊;在水稻田埂上,村民彎腰插秧的動作重復上千次,直不起腰來。這些細節被一一記錄,成為農機功能優化的靶點:“我們計劃給播種模塊加裝深度自適應裝置,讓坡上坡下的種子都埋在3公分深處。”
調研中,團隊還梳理出“農機維護難”的核心問題。65歲的王大爺說:“去年買的微耕機壞了,找維修師傅要等3天,耽誤了播種。”為此,團隊不僅帶來了圖文并茂的《智能農機維護指南》,還現場演示了“故障代碼解讀”——當農機顯示屏出現“E03”,用手機掃描機身二維碼,就能看到“傳動皮帶松動”的視頻修復教程。“就像給機器裝了本‘病歷本’,自己就能當醫生。”王大爺笑著說。
(團隊成員體驗傳統農具 易貞寧供圖)
夜幕降臨時,團隊與村兩委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兩年,將箱子村作為“丘陵智能農機試驗基地”,每季度更新一次農機固件,每年培養20名掌握智能操作的“新農人”。協議最后,團隊成員寫下承諾:“讓智能農機不僅會干活,更會‘聽話’——聽土地的話,聽農民的話。”
(圖為村民與隊員討論農機實施方案)
當智能農機的微光在丘陵夜色中熄滅,田埂上留下的,是科技與鄉土共生的新起點。在這里,每一寸坡地都將迎來更高效的耕作,每一位農民都將觸摸到農業現代化的溫度。
(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合影 彭俊博供圖)
通訊員:周江 陳永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