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驅動的絕緣體-金屬相變(IMT)是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具有廣泛的器件應用前景。然而,電流誘導的IMT機制復雜,常被歸因于諸如莫特能隙壓制、自旋軌道耦合、軌道電流等非平衡效應,焦耳熱的貢獻卻往往被忽視或難以界定,這為器件調控和物性解析帶來挑戰。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高鴻鈞研究組(N04)與許楊研究組(N08)合作,系統性地研究了亞鐵磁材料Mn?Si?Te?中電流誘導相變的真實物理圖像。通過低溫磁力探針顯微鏡技術(MFM)與瞬態時間分辨的輸運測量,觀察到電流作用下磁疇的演化與電壓突變行為,揭示了這些相變現象是電熱效應積累所致,而非誘導產生的真正新型非平衡量子態。
圖. (a)隨電流增大,Mn?Si?Te?由亞鐵磁態轉變為順磁態。(b)時間分辨輸運測量下的動態電壓響應。(c)電熱模擬顯示樣品電阻與溫度隨時間的演化,插圖展示了大電流作用下的溫度分布不均。(d)揭示“類相變”的I-V特性曲線行為源于焦耳熱效應積累和正反饋機制。
通過逐步增加電流和同步MFM表征,聯合研究團隊發現磁疇在臨界電流(Ic↑≈17.4 mA)時突然消失,樣品進入非磁性態;當電流降至較低值(Ic↓≈15.6 mA)時,磁疇重新出現。這種“類一階”的磁性相變表現出明顯的回滯效應,并伴隨著電壓突變和負微分電阻特征。通過施加矩形脈沖電流并進行時間分辨輸運測量,發現了瞬時電阻變化與溫度依賴的R-T曲線具有高度相似性,表明樣品可在數百微秒內因電熱效應升溫超百開爾文,從而觸發相變。隨后建立的簡化電熱模型有效重現了實驗現象。此外,從脈沖電流測量提取的瞬態I-V曲線呈線性關系,符合歐姆定律,明顯不同于常規直流輸運測量中的非線性行為[Nature 611,467 (2022)],進一步排除非平衡電子態的可能性。該研究不僅澄清了Mn?Si?Te?中電流驅動“相變”的真實成因,也對如何在量子材料的研究中識別與規避電熱誤差提供了參考,具有方法論上的普適意義。
相關成果以“Electrothermal Manipulation of Current-Induced Phase Transitions in Ferrimagnetic Mn?Si?Te?”為題發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134,256302 (2025),并被選為Editor’s Suggestion(編輯推薦)。物理所博士生房家祺、博士生戶佳瑋(已畢業)、博士生陳欣甜為共同第一作者,李治林副研究員、朱詩雨副研究員、許楊特聘研究員、高鴻鈞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項目的支持。
編輯:千里雁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