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的出身算不上光彩,因為他是靠當土匪打家劫舍起家的,這樣的身份在民國那些軍閥中著實有點說不出口。
因為這,他的老對手吳佩孚(秀才水平),一直不太瞧得上他,但英雄不問出處,老張能從一個土匪混成雄霸一方的東北王,這就是人家的本事。
在當土匪之前,老張做過很多行業,如小販、木匠、獸醫、相馬等,屬于正兒八經的草根階層,之所以當土匪,是因為沒有辦法。
當時甲午戰爭剛剛結束,他所在的遼西地區土匪橫行,稍不注意可能就被人家劫了,思前想后,老張決定把主動權抓在自己手上。
青年張作霖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由于高超的管理水平,讓老張即使當土匪都能脫穎而出。
不擾民、不碰窮苦人家、拿錢辦事。這是他在當土匪期間制定出來的三個原則。也因此,他所在轄區內的老百姓都主動自覺地交“保護費”,還對他贊賞有加。
兵荒馬亂時期,老百姓想得很簡單,甭管你是誰,拿了錢能保護他們全家平安無事就好。老張恰好符合這個標準。
當時,老張在當地很出名,出名到什么程度呢?當地的商會主動邀請他去當團練(保安),商會里面都是土財主,錢多就容易招賊,而老張的好口碑讓商會覺得他是個厚道人,適合當保安。
土財主
這是老張的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折,因為后面就是這幫商會的人幫忙聯系了當地政府,老張才得以被“招安”,實現了“由匪到軍”的一個轉折。
招安過程中,老張對當時的市長增韞一通猛吹,順利地為自己搏得了一個副營長的位置。
他之所以能從一個副營長逐漸升遷到掌握東三省軍政大權的霸主,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剿匪有功”。
讓土匪去剿匪,真不知道這個天才的提議是誰想出來的。但事實證明老張的剿匪工作干得很不錯,因為他當過土匪,所以才要剿匪;也因為他當過土匪,所以他才知道怎么剿匪。
杜立三(右)
老張碰到的第1個對手叫杜立三,有本事有脾氣,手握雙槍,彈無虛發,把西北地區攪得烏煙瘴氣,更重要的是:他是個硬骨頭。
在老張之前,省里派軍官剿了幾次,但杜立三防守的山寨,易守難攻,軍官強攻不下,只好作罷。
面對這樣的人,老張知道動武是不行的,得動腦子。于是他派人傳話給杜三立,說愿意重金招降他,只要他同意,就可封官領賞。
老張知道當土匪就是為了錢,是自己搶,還是領工資,杜三立心里肯定有一筆賬。但讓老張沒想到的是,杜立三拒絕了他。
土匪
事情變得有點棘手了,好在老張也不是那么好對付的人。通過情報他得知杜三立有個同族叔叔叫杜泮林,喜歡咬文嚼字,中過秀才,是個書呆子。
當即,老張就親自派人去把杜秀才給請回來了,一套家國大義侃下來,杜秀才當場就上當了——他給自己的親侄子寫了一封信,騙他下山,被早已埋伏好的老張一舉拿下。
群匪無首,杜三立的殘余勢力很快被瓦解。而其他的匪首,看到杜三立(當地土匪中能力最強的人)都栽了,紛紛同意了老張的“招安”計劃。事后,老張因剿匪有功,連升兩級。
當地的土匪被全部清剿完畢以后,老張被派往外地剿匪。
影視作品中的馬匪
這是一股比杜立三更難纏的蒙古叛匪,他們長期活動于遼西北一帶的草原上,因此馬術極強,屬于騎兵。每次搶劫之前,他們通常采用奇襲的方式,殺人越貨,搶完就跑,因為機動能力很強,所以軍官只能望洋興嘆。
之所以派老張出馬,是因為他以前當過相馬師,懂得怎么訓練騎兵。一開始老張想采用騎兵對決的方式,正面消滅這幫“馬匪”,但對方根本就不給他這種機會,每次一見到老張的騎兵就策馬狂奔,老張只好帶著人在后面追,一場剿匪行動,愣是整成了賽馬運動的既視感。
老張轉念一想,還是得動腦子,這次他玩了一把更高級的操作——無間道。
再強大的勢力,只要內部出現了問題,距離覆滅就只剩下時間長短了。最后這幫“馬匪”主力全部被剿滅,殘余勢力被趕出了國境線。
張作霖 張學良
老張再一次因剿匪有功,連升兩級,再之后,老張官運亨通,逐步當上了東北的“掌門人”。
僅通過老張剿匪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他“東北王”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這是一個比狐貍還狡猾的人,而之后他對日本人的種種強硬舉動還可以看出來,他也是一個比獅虎還勇猛的人。
玩兒狠的,他可以,玩兒陰的,他也可以,可謂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的是,小六子(張學良小名)咋就沒繼承這些優點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