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勝縣飛龍鎮水磨灘村的桑園里,58歲的張大娘正將剪下的桑枝堆成小山。這些曾經被當作廢料焚燒的枝條,如今成了她家增收的"金枝"——每噸300元的收購價,讓她去年僅此一項就多賺了1.2萬元。這個改變,源自四川芝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全桑枝產業鏈"創新。
走進芝皇菌業占地106畝的現代化園區,粉碎車間里75KW的定制設備正將桑枝轉化為菌棒原料。董事長李俊峰算了一筆生態賬:"每噸桑枝物流成本降低70%,廢菌糠還田減少化肥開支150元,更重要的是,我們讓5萬畝桑園的4萬噸廢棄枝條變成了年產值3億元的'綠色銀行'。"
這種"葉養蠶、枝生菌、渣作肥"的循環模式,已帶動20多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200余名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在滅菌車間,43歲的脫貧戶王建軍熟練操作著分料裝袋機:"以前冬閑只能打零工,現在月收入穩定在4500元。"更讓他安心的是,公司承諾的"保底價+溢價收購"機制,讓菌棒種植風險降低了60%。
當傳統蠶桑產業遭遇市場沖擊時,芝皇菌業用一根桑枝開辟出新"絲路"。正如李俊峰在2025年全省鄉村振興大會上所言:"我們不僅要讓桑葉養出絲綢,更要讓桑枝育出鄉村振興的'生態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