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5年內利用相關醫療技術誕生了8名三親嬰兒,但業內對此褒貶不一。
撰文 | 燕小六
責編丨汪 航
一項頗具爭議的醫療技術使英國在5年內誕生了8名三親嬰兒。
當地時間7月1 6 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NEJM)發布英澳團隊最新研究報告,稱已有8名嬰兒通過“三親嬰兒技術”降生,最大的2歲多,最小的不滿5個月。目前,無人出現遺傳病癥狀。
這一技術在英國獲批已有十年之久。十年前,英國率先立法,為這項輔助生殖技術“開綠燈”:為彌補遺傳缺陷,新出生的嬰兒不可避免地會同時擁有父母,以及另一名健康供體女性,共3個人的DNA。
因為在基因層面有3個生物學父母,俗稱“三親嬰兒技術”。
該研究引起國際生殖醫學領域廣泛關注。有評論稱,這是全球首個經臨床評估后成功應用“三親嬰兒技術”誕下多名健康孩子的案例,為遺傳醫學的一大里程碑,但也有專家對其倫理問題和安全性、有效性提出質疑。
“重組”受精卵,消除致命疾病
根據
NEJM最新文章,這8名嬰幼兒包括4男4女,其中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其“生母”的卵子線粒體DNA都存在可能導致疾病的關鍵基因突變。
線粒體DNA突變屬于母系遺傳。也就是說,媽媽有問題,子女極易受到影響。
目前已知有200多種疾病與之有關,可累及人體多個系統,嚴重者能致殘致死。比如,患萊氏綜合征的女性,其1 /4 的線粒體就攜帶致病基因,即便誕下子女,也無法正常發育。隨著病情發展,其子女的心肺會出現損傷,最終死于多器官衰竭。
國家衛健委配子及生殖道異常研究重點實驗室資料顯示,線粒體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率約1/5000,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
2010年,英國研究人員首次提出“線粒體替代療法”,隨后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案。本次
NEJM研究采用的是“原核移植”:分別讓有線粒體缺陷的卵子、健康供體的卵子,與丈夫的精子在體外授精。然后,針對前者的受精卵,吸出雌雄原核。而針對健康卵子受精后的合子,去掉雌雄原核、保留細胞質。接著,把前者的雌雄原核與后者的細胞質進行重組,發育成胚胎后、植入子宮。
這樣,源自捐贈者的遺傳物質約占最終受精卵基因總量的0.1%,不涉及最主要的細胞核DNA等。
圖源:生物醫學轉化
英澳聯合團隊發現,在 8 名“三親”嬰幼兒中, 5 人的粒線體突變率低到測不出,另 3 人的突變率僅為 5% 、 12% 、 16% ,都不足以誘發線粒體疾病。
這些孩子出生時的新生兒評分正常,發育符合預期。針對其 18 個月齡時的全面發展評估提示, 5 人非常健康, 3 人有發燒、泌尿道感染、一過性抽搐、高血脂等,經治療后均有改善。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部分女性的孕期狀況、輔助生殖技術特定風險等有關。
研究團隊表示,已有22個家庭入組并完成治療。那些妻子因線粒體缺陷,出現肌肉病變、腦病變、乳酸中毒、卒中、視神經萎縮等。除8名已降生的寶寶外,現有1名女性處于孕期。團隊會對這些孩子密切隨訪至少5年。
目前,該團隊已有下一步研究計劃,包括進一步降低新生兒的線粒體突變率,以及改善“三親嬰兒技術”,如使用凍卵而非新鮮捐贈卵,以縮短等待捐卵的時間,造福更多家庭等。
研究團隊在演示“原核移植”。/圖源:BBC
多國正在逐漸開展
上述成果經頂刊報道后,一些英國家庭坦言:“看到了希望。”
凱特·提托( Kat Kitto )的小女兒今年14歲,患有線粒體病,無法說話,靠胃管進食,還出行依賴輪椅。大女兒莉莉(Lily)16歲,也被查出線粒體缺陷,可能遺傳給下一代。
“三親技術或是徹底打破遺傳魔咒的唯一方法。我將擁有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親眷也將擁有健康的未來。”莉莉告訴媒體。
凱特·提托( Kat Kitto ,右)和大女兒莉莉(Lily)合影。/圖源:BBC
事實上,隨著輔助生殖技術不斷發展,一部分攜帶線粒體缺陷的女性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篩選出突變率低于發病閾值的胚胎,以期走出母系遺傳悲劇。
但有些女性的粒線體突變率極高,幾乎找不到健康、正常的胚胎。中國臺灣知名小兒科名譽教授胡務亮告訴媒體,因為難以預知下一代的患病嚴重程度,臨床通常建議這樣的女性“不要生育”,或使用捐贈卵子做輔助生殖。
“三親嬰兒技術” 讓這些女性有機會擺脫這一困境 。
2 008 年6月,英國議會開始討論修訂《人類受精與胚胎學法案》; 2012 年,該國委托倫理機構搜集公眾意見、凝聚共識;3年后經議會投票,英國立法, 成為全球首個允許使用“三親嬰兒技術”并明確監管該技術的國家。
該國明確提出,要逐案嚴格審查、限定少數機構開展,嚴格執行“原核移植”技術,長期密切隨訪“三親嬰兒”等。
此舉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英國多名保守派議員立場鮮明地公開反對,稱相關技術高度類似克隆技術,很可能放任科學逼近紅線、培育克隆人。
該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也一度受到質疑。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胚胎細胞與基因治療中心主任舒克拉特·米塔利普夫(Shoukhrat Mitalipov)在《自然》發文稱,一部分“三親嬰兒技術”會失敗,甚至增加兒童對新型疾病的易感度。
其研究顯示,外來線粒體基因和原先的線粒體基因之間存在沖突。而且,一部分DNA可能出現“逆轉”現象,即母親線粒體基因的比例隨時間推移而增加。最終,“三親嬰兒”會繼承源自生母的大量線粒體基因。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的分子生物學家帕特里克·歐法雷爾(Patrick O ’ Farrell)稱,這是因為有些線粒體基因組的復制速度要遠遠快于其他基因組。“攜帶疾病的基因組就像復制能力超強的霸凌者。”
舒克拉特·米塔利普夫指出,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不幸后果,需要對卵子捐贈者和接受者進行更加復雜的對比匹配。
復旦大學醫學遺傳研究院7月19日文章稱,線粒體替代療法與“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有本質區別,前者不存在DNA水平的改變。在全球范圍需有效監管和規范指導,采取謹慎、負責、積極的態度進行長期觀察,評估其有效性和是否有潛在風險,而不是消極壓制對待其創新性。
2016年美國新希望生殖醫學中心張進醫生和時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兒童醫院遺傳學和兒科學終身教授、線粒體病中心主任、分子診斷實驗室主任黃濤生教授合作,展開世界首例三親嬰兒誕生的工作。這個孩子現在已經8歲多。該項工作被列為2016年世界十大科學貢獻之一。
目前,英國、墨西哥、烏克蘭、希臘等國均有“三親嬰兒”降生相關報道。原先對此技術持保守態度的澳大利亞,也允許開展該試驗。美國醫學科學院則有明確指南、充分的靈長類動物實驗數據等,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復旦大學醫學遺傳研究院稱,有理由相信,線粒體替代療法對于全球為數眾多的線粒體病患者具有積極和安全的應用前景。隨著長期觀察評估和醫學倫理學的進一步明確完善,這或成為線粒體疾病不可多得的治療方法。
資料來源:
1.Louise A. Hyslop, et al. Mitochondrial Donation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tDNA Disease. NEJM. July 16, 2025.
2.Hong Ma, et al. Correction of a pathogenic gene mutation in human embryos. Nature. 548, 413–419(2017). doi.org/10.1038/nature23305
3.Babies made using three people's DNA are born free of hereditary disease. BBC
4.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官網
5.Fan, XY., et al. Reduction of mtDNA heteroplasmy in mitochondrial replacement therapy by inducing forced mitophagy. Nat. Biomed. Eng 6, 339–350 (2022). doi.org/10.1038/s41551-022-00881-7
6. 陳魯夏, 等. 線粒體置換技術的挑戰及其規制. 生物醫學轉化. 2022年12月第3卷第4期. DOI:10.12287/j.issn.2096-8965.20220412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