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再來,戚家軍安在?”中日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未真正平靜過,尤其在軍事層面,中日之間的交鋒幾乎貫穿千年歷史,那到底有沒有哪次是真的把日本打得心服口服過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戴旭對此表示:中國從來沒有單獨徹底戰勝過日本,未來可一戰永絕后患!為什么這樣說呢?
翻開史料你會發現,中日兩國最早的沖突可以追溯至唐朝時期,公元663年,唐朝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與日本爆發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海戰,這也是史書中記載的第一次中日正面軍事沖突。
日本當時以“倭國”名義,出兵支援朝鮮百濟復國,派出多達一千艘戰船和約四萬兵力,而唐軍則聯合新羅王國,以約一萬兵力和百余艘戰船迎戰。
最終戰局定格在唐軍的大勝——倭軍潰敗,損失慘重,戰船被焚四百艘以上,幾乎全軍覆沒。
白江口戰役之后,日本一度完全偃旗息鼓,隨之進入一個長達數百年的“向唐學習”時期,派出大量遣唐使、留學生,吸收中國文化與制度。
不過,必須指出,這場勝利并非中國單獨對日作戰,而是在朝鮮半島的戰略聯合作戰,白江口的勝利更多代表唐朝在東北亞的區域優勢,而非一次徹底壓倒日本的單邊軍事勝利。
時間快進到明代,日本已不再“安分”。大量武士、浪人流落海上,與沿海地區的走私集團勾連,形成“倭寇”問題,明朝邊防岌岌可危,百姓苦不堪言。
隨后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開始在東南沿海以一支訓練有素的“戚家軍”開展剿倭行動,他在浙江、福建多次作戰,戰績赫赫:例如臺州花街之戰,斬敵三百余人,僅有三名士兵犧牲,白水洋之戰中更是殲滅倭寇兩千余人。
然而,這些戰斗雖然表現出中國軍隊的高超戰力,卻并非與日本政府或正規軍之間的交鋒,倭寇雖多為日本浪人,但也摻雜著朝鮮、漢族走私分子,并無統一指揮,日本官方甚至默許甚至暗中縱容,抗倭雖勝,性質卻更接近打擊“非正規武裝”,無法稱為真正的中日“國戰”。
到了19世紀末,中國與日本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對國家”戰爭爆發——1894年的甲午戰爭,戰前的清朝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鐵甲艦配置先進,兵力不算弱。然而,日本新式軍隊戰術靈活、訓練有素,而清軍則暴露出指揮混亂、后勤糟糕、上下腐敗等體制性弊病。
戰爭結果慘烈:中國不但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最終更在《馬關條約》中被迫割讓臺灣、澎湖列島,賠款兩億兩白銀,這場戰爭不只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制度與近代化落后帶來的慘痛現實暴露。
甲午戰爭是中日關系的一個巨大轉折點,也點燃了中國內部改革、維新乃至革命的火種。
1937年,盧溝橋的一聲槍響,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與此前局部沖突不同,這一次,是兩個國家層面上的全力交鋒,日本原計劃“三個月滅亡中國”,試圖憑借閃電戰壓倒中國,但戰局的發展卻完全不同。
同年爆發的淞滬會戰中,中國國民政府投入75萬大軍對抗日軍30萬人,苦戰三個月,戰場如同絞肉機一般,整營整團輪番投入,但上海終因力量懸殊失守,南京失守后,日本推進至武漢,企圖進一步壓迫中國中部防線。
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中國方面動員超過百萬軍隊對抗日本35萬精銳部隊,戰斗中薛岳將軍率軍在萬家嶺重創日軍第106師團,這成為整個抗戰中為數不多的大規模殲滅戰之一,盡管武漢最終失守,但抗戰態勢已從“速決戰”被拖入“持久戰”,中國的堅韌逐漸顯現。
薛岳將軍
抗戰后期,中國雖然依舊面臨嚴重的人力物力壓力,但國際局勢變化帶來希望,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對日作戰壓力分散了日本兵力,蘇聯于1945年進攻東北,迅速摧毀日本精銳關東軍。
這些外力在抗戰勝利中起到關鍵作用,也進一步表明,中國在當時雖能英勇抵抗,但在單獨對抗高度工業化日本上依舊吃力。
千年中日關系,無論是友好時期的文化交流,還是戰爭時期的血與火,留下的最大啟示在于:強權背后是實力,和平背后是戰略,白江口的勝利曾換來百年安穩,甲午的失敗則讓國家倒退數十年。
今天的中國,不能也不應以戰爭為工具去解決爭端,但必須保有讓對手“有所顧忌”的實力和戰略定力,和平不是憑空贏來的,唯有真正站穩腳跟,才能不讓子孫再流血流淚。
信息來源:
人民網:《戴旭:今天的中國人不能遺失信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