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入伏,村里老支書蹲在田埂上直嘆氣。“不怕入伏淋,就怕入伏晴”,這老話在北方傳了幾十年。
入伏當天要是下點雨,老輩人能樂呵好幾天。為啥?伏天熱得狠,土墑干得快,雨水能給莊稼“解渴”。
可要是入伏大晴天,麻煩就來了——日頭毒,蒸發快,地里容易旱。2022年湖南那回,入伏晴了三天,后續伏天雨水少了四成。玉米葉子卷成筒,水稻根須扎不深,畝產直接降了15%。
但東邊村王大爺不認同:“前年入伏晴,早稻曬得干,沒發霉,收得倒好。”原來晴天對早稻收割也有好處——太陽足,稻谷脫水快,儲存少生蟲。這農諺咋還“打架”?
氣象站說,入伏天氣和副高有關。晴說明副高穩,熱但干;陰說明冷暖撞,雨多濕。
2020年長江流域入伏下雨,伏期雨水多了30%,澇得莊稼根都爛了。
2023年山東入伏晴,伏天雖熱,可雨水剛好,玉米棒子結得實。農諺是老經驗,可天有不測風云。就像“入伏一滴雨,勝過千金珠”,放十年前準,現在水利好了,旱了能澆,澇了能排。
但地里上了歲數的莊稼把式,還是盯著入伏的天。“看云識雨的本事,丟不得。
”李大爺蹲在壟溝邊,手指捻著土。
伏天濕熱,人也遭罪。濕度超80%,腸胃鬧脾氣的多,關節疼的更難受。
可要是伏天太干,中暑的又多了——去年伏天旱,村里送醫的就有七八個。
現在年輕人不信邪:“看天氣預報不就行?
”可老支書搖頭:“機器能報雨,報不了土墑;能報溫,報不了莊稼渴不渴。”今年入伏,您那是晴還是雨?
村頭張嬸家的玉米剛抽穗,正等水呢;西坡李叔的早稻要收,盼著晴。農諺像本舊書,字兒有點褪,理兒還在。伏天的雨,是莊稼的命;伏天的晴,是農民的愁——咋選都難。
您那入伏下雨了嗎?
今年莊稼啥光景?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