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自己的大腦,唯有讀書
文/余道勇
人這一輩子,自從睜開眼睛看世界,就開始閱歷世事,所見所聞,莫不過于數十年的經驗和見識。而唯有讀書,可以將其生命的經驗和見識擴大至數十倍、數百倍。
然而,讀書這個行為天生就會被人們所喜歡、所熱愛么?個人認為,并非如此。書籍和文字,是不會自覺地進入到人們腦子里去的。
貪玩是孩童的天性,當他們天真無邪地成長時,讀書對他們的一生帶來的影響毫無感知,他們絕無讀書的欲望和動機。所以,讀書上進心,以及讀書的興趣和愛好,是在一定的利害影響下而誘發的。如果沒有主觀的利害誘發,那就一定是在客觀的約束和要求下承受了讀書的痛苦,然后從讀書的痛苦中獲得了巨大的快樂。或在主、客觀雙重影響下,激發了其讀書的興趣、愛好和自律,進而發奮讀書的。
在農村山野長大的我,讀書是在大人們期盼的目光和老師們嚴格的教鞭下,才成為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人生的意義,是成長過程中多數青少年的發問。讀書是人生意義之一,但讀書的意義又在哪兒呢?我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明白人生的價值而去尋找答案而讀書。人的大腦,是人的行動動機的發源地,但人在成長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困惑,比如,我們從哪兒來,又到哪兒去,這一來一去有何意義?時間從哪兒來,又去了哪里,時間之于生命是什么意義?這一切朦朧的思索,在野孩子們的泥巴仗中找不到答案,在玩水戲珠的游戲中找不到答案。而當你逐漸長大,大人們以期許的目光、教導的話語引導你去承擔一定的任務的時候,也就是當你賦予了自己責任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就開始了。比如當你看到母親日夜勞作而食不果腹的時候,你決定要讓她過上好日子,深知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你的人生意義就開始了。讀書,正是人生意義的開端和鑰匙,成為我們成長和進步的階梯。
讀書離不開啟蒙和教導,而不是天生的覺悟。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一所鄉村初中讀書,我的語文老師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求學生背誦唐詩三百首。每天早讀后,學生站在他面前,必須背誦規定的詩詞才能夠去吃早飯,不然就會被打手心,然后回到教室重新誦讀。于是,我領悟了“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意境,也體會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這些詩書伴隨著我一生,也影響了我一生。雖然至今我都不能背三百首詩詞,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的滋養,應該歸功于老師的教誨和啟蒙。這些讀書的功夫,也讓我們明白,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要把字詞句章裝進自己的腦袋,必須以寂寞和疼痛為代價,必須犧牲玩泥巴和玩游戲的時間,才會產生記憶和認知。
讀書也是需要管束和制約的,因此,讀書是一個去惡揚善的過程。人性是善惡一體的,沒有管教和制約,人性中惡的一面就會得到滋長,而人性中善的一面可能會被壓抑。一切過度的自由,一定會引發或誘發不良的習性。而不良的習性,最容易在沒有監管或監管缺失的時候體現無遺。
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的鄉村老師是一個老學究。老學究是讀私塾出身的,教我們讀書的時候搖頭晃腦,引得我們的哄堂大笑。老學究不氣不惱,照樣嚴格要求我們背誦、理解課文。有一天,下午最后一節自習課的時候,不知道是誰帶的頭,所有的男生都從教室后門溜出去,到后山上采摘野果子去了。在講臺上打盹的老學究裝作沒有看見。第二天,老師讓男生們一個個站到講臺上“交貨”背誦詩句,結果一個也背不出來。老學究毫不客氣,讓男生們自己把凳子搬到講臺上,脫下褲子,伏在凳子上,露出屁股挨竹鞭,每個人屁股上留下六道紅紅的印痕。老師說,少時不讀書,以后肚里沒有“貨”,飯都沒得吃的。沒有一個家長去“維權”,都說打得好,不打不長記性。
老師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就是往自己的大腦中裝知識和軟件。沒有知識,沒有軟件,那些電路板就成了一堆廢鐵。多少年過去了,讀書讓我明白了許多的道理,也讓我的大腦裝進了許多程序軟件,因而使得我變得更智慧、更有修養,能夠去為自己設定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學習。
多少個夜晚,腦海中放電影似的回顧讀過的書和書中的話,直到把它們帶入夢鄉。但我知道,這些入夢的詩書,并不是神助,而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克服孤獨和寂寞,忍耐酷暑和寒冬,非頭懸梁、錐刺股之精神而不可得也。
余道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南川區作家協會顧問、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現任重慶市南川區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