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倫理的紅線是否已被突破?《紐約時報》最新調查揭露,美國多家醫院在器官移植過程中存在加速患者死亡的驚悚操作,引發全球醫學界震動。
活人被宣布死亡?器官移植的灰色地帶
據《紐約時報》獨家調查,美國醫院近年來出現多起器官捐贈倫理爭議事件:部分同意死后捐贈器官的患者,在生命體征尚未完全消失時就被實施器官摘取手術。調查基于對19個州55名醫護人員的采訪及內部記錄分析,揭示了器官獲取組織(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如何施壓醫療團隊。
這種爭議性操作主要發生在"心臟死亡后捐贈"(DCD)案例中——與傳統的腦死亡捐贈不同,這些患者可能仍存在部分腦活動,死亡判定完全依賴醫生評估。流程通常是:家屬同意捐贈后,醫生撤掉生命支持設備,等待心臟停跳(需在1-2小時內完成以保證器官活性),隨后宣布死亡并摘取器官。
42歲女子開胸時心臟仍在跳動
最令人震驚的案例發生在阿拉巴馬州42歲女子米斯蒂·霍金斯(Misty Hopkins)身上。去年春天,她因進食窒息陷入昏迷,母親同意撤掉生命支持并捐贈器官。在被斷開呼吸機103分鐘后,醫生宣布其死亡并開始手術。然而當外科醫生切開她的胸腔時,發現心臟仍在跳動。
"這不是孤例,"一位不愿具名的護士透露,"器官獲取組織的協調員會暗示我們使用嗎啡、丙泊酚等藥物,美其名曰'緩解痛苦',實則加速死亡進程。"
數據顯示,美國心臟死亡后器官捐贈數量已從5年前的約7000例飆升至去年的2萬例,占總捐贈量的三分之一。這種增長伴隨著監管的缺失——聯邦調查局近期剛結束對肯塔基州一起案例的調查,該州一名患者在出現明顯生命跡象(抬頭、屈膝)的情況下仍被摘取器官,涉事機構被曝忽視了73名潛在捐贈者的病情改善跡象。
行業協會否認指控
面對指控,美國器官獲取組織協會發表聲明稱:"死亡判定完全由醫院團隊獨立做出,潛在捐贈者獲得與其他患者同等質量的醫療護理。"協會批評媒體"過度聚焦個別案例,描繪出扭曲的行業形象"。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則表示已著手加強患者保護措施,但拒絕透露具體改革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