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32年的房子,響應政府號召建的,補償沒談攏,突然就成了違建?還要兩天內自己拆掉?”王先生看著禮賢鎮政府的《限期拆除(回填)決定公告》,只覺得荒謬。這處建于1992年、應鎮政府招商引資而來的房屋,在2018年因修路項目被劃入騰退范圍后,因補償分歧陷入僵局。整整六年無人質疑其合法性,卻在2024年4月一次簡單詢問后,被鎮政府于8月閃電定性為違法建設,勒令兩日內自行拆除,否則將面臨強制拆除且費用自擔。
一紙限期拆除公告,為何漏洞百出?
王先生委托拆遷律師介入后,這份倉促的公告被迅速剝開違法內核:
濫用權力的嫌疑刺眼:房屋誕生于1992年鎮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三十余年未受違建質疑。偏偏在拆遷補償僵持不下時祭出拆違大棒,行政目的正當性蕩然無存——這分明是以拆違之名行逼遷之實。
事實認定如同兒戲:公告對房屋產權人、四至范圍、建造時間等核心信息語焉不詳。鎮政府未履行最基本的調查職責,對房屋的歷史成因、建設背景置若罔聞,事實基礎一片模糊。
程序正義被公然踐踏:未賦予王先生陳述申辯權,粗暴剝奪其程序參與機會,直接違反《行政處罰法》的鐵律——行政機關作出對相對人不利決定前,必須聽取其意見。
法律期限淪為擺設:公告仍在法定復議與訴訟期限內,鎮政府竟迫不及待推進強拆。這直接踩踏《行政強制法》第四十四條的紅線——強制拆除必須等待法律救濟期限屆滿。
手段選擇毫無“比例”:房屋并非無法通過補辦手續改正。一刀切的拆除令違背行政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應選擇對公民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達成目的。
復議機關明察秋毫:程序詭計與事實黑洞難遁形
律師代理王先生向區政府提起行政復議。復議機關不僅全盤認同律師觀點,更犀利地揪出鎮政府一處隱蔽的“程序造假”:
“假裝找不到人”的把戲被戳穿:鎮政府早已通過拆遷公司材料明確知曉房屋產權人信息,現場檢查時產權人亦在場。但其卻故意“裝瞎”,套用“無法確定當事人”的特殊程序發布公告(按規定需公告至少10日,期滿6個月無人起訴才可拆)。這出刻意的程序錯用,本質是規避正當程序、加速強拆的詭計,嚴重侵害權利人合法權益。
“未查即定”坐實事實不清:復議機關一針見血指出,鎮政府未對房屋建設年代、歷史成因等關鍵事實做任何充分調查,僅憑無證現狀就草率扣上“違建”帽子,屬典型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基于上述重大實體與程序違法,復議機關果斷撤銷了案涉《限期拆除(回填)決定公告》,王先生的房屋得以暫時保全。
律師警世恒言:你的房子,是拆遷博弈的最后王牌
最高法早已多次叫停“以拆違代拆遷”的惡行。但本案中,征收方仍選擇鋌而走險——其邏輯冷酷而清晰:先拆房清場保工程進度,被征收人的權利糾紛可留待漫漫后路解決。這種“生米煮成熟飯”的策略,對被征收人往往意味著難以挽回的劣勢和慘重代價。
因此,當拆遷項目臨近,若突遇“房屋調查”或收到《限拆決定》,務必警鈴大作!這極可能是“拆違逼遷”的信號彈。你的房屋是爭取公平補償不可替代的籌碼。一旦失去,談判桌上將手無寸鐵。及時咨詢專業律師,堅決捍衛程序權利與實體權利,是守住家園、贏得公正的唯一通路。
歷史成因未明就敢強拆?程序漏洞百出就想過關?復議機關的裁決已昭示:此路不通!捍衛家園,必須從識破“拆違”陷阱、死守法律底線開始——您手中的房本,真是談判桌上分量最重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