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層治理面臨 “事務繁雜與警力有限” 的永恒矛盾時,雙龍鎮龍鄉義警的實踐如同一束光,照亮了 “共建共治共享” 的破題之路。這支由群眾自發組成的隊伍,用 116 次交通疏導、127 次巡邏防控、81% 的糾紛化解率等硬核數據,不僅書寫了 “小隊伍撬動大治理” 的動人篇章,更構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治理經驗 —— 其價值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為新時代群眾路線在社會治理領域的生動注腳。
一、從 “單向管理” 到 “多元共治”:治理理念的范式升級
龍鄉義警最深刻的啟示,在于打破了 “政府包打天下” 的治理慣性。在雙龍鎮的交通要道上,白永貴們的反光背心與民警的制服同樣醒目 —— 這種 “專業力量 + 民間力量” 的搭配,讓國道交叉口的擁堵時長縮短 60%,印證了 “1+1>2” 的治理效能。更可貴的是,他們不是被動執行指令,而是主動發現需求:李明亮在護學崗上堅持三年,源于 “看著娃們安全進校園比啥都強” 的樸素心愿;王文州在石門水庫周邊巡邏,只因 “知道哪里水深、哪家人容易出事” 的本土認知。
這種轉變背后,是治理邏輯的根本革新:從 “政府端菜” 到 “群眾點菜”,從 “要我參與” 到 “我要參與”。當退休教師劉磊用方言化解工程糾紛時,當周金普在暴雨中率先跳進積水疏通排水孔時,他們完成的不僅是具體事務,更是對 “社會治理人人有責” 理念的身體力行。這種理念升級,正是基層治理現代化最核心的內涵 —— 讓群眾從治理的 “旁觀者” 變成 “主人翁”,平安建設才有了永不枯竭的動力。
二、本土化智慧的激活:基層治理的 “密碼本”
龍鄉義警的成功,在于精準激活了基層最寶貴的 “本土化資源”。他們吸納的退休村干部、教師等群體,自帶 “人熟、地熟、事熟” 的天然優勢:調解糾紛時,一句 “老少爺們抬頭不見低頭見” 比法條宣講更有效;防汛救災時,“哪條小路能繞開洪水” 的土經驗比衛星地圖更及時。這種 “在地化治理” 的智慧,在十畝地村糾紛化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義警劉磊用三天時間解決了干部多日未果的難題,靠的正是 “知道矛盾癥結在誰家祖墳、誰家地界” 的本土認知。
更值得稱道的是其 “柔性治理” 的方法論。在交通疏導中,擴音喇叭里傳出的不是生硬指令,而是 “三嬸子您慢點開,趕集不差這兩分鐘” 的家常話;在安全宣傳中,進校園的不是刻板課件,而是 “水庫邊的石頭滑,掉下去就喊不應” 的身邊案例。這種用 “鄉土語言” 講透 “治理道理” 的方式,讓規則意識在潛移默化中融入群眾日常,恰是基層治理 “潤物無聲” 的最高境界。
三、制度與自發的平衡術:可持續治理的關鍵支撐
龍鄉義警的經驗之所以可復制,在于其構建了 “政府引導 + 群眾自治” 的良性生態。雙龍派出所的角色定位尤為關鍵:不搞形式主義的考核,而是提供反光背心、培訓指導等必要支持;不干預具體行動,卻為義警劃定 “依法依規、自愿無償” 的邊界。這種 “到位不越位” 的指導,讓民間熱情始終在規范軌道上運行 ——14 項具體工作中,從交通疏導到防汛救災,既無越權行事的糾紛,也無消極應付的懈怠,展現了制度約束與自發活力的完美平衡。
數據最有說服力:392 人次義警參與服務卻零投訴,18 起矛盾化解后零反復,8 次緊急處置均無次生事故。這背后,是 “熱情 + 規范” 的雙重保障:既有李明亮們 “憑著良心做事” 的道德自覺,也有派出所 “定期培訓、明確權責” 的制度護航。這種平衡,正是龍鄉義警從 “臨時行動” 變成 “長效機制” 的核心密碼。
四、 群眾中藏著治理現代化的 “源頭活水”
龍鄉義警的實踐雄辯地證明:基層治理的最高水平,是讓群眾成為最大受益者,也成為最大參與者。當我們在談論 “治理能力現代化” 時,不必總盯著高精尖的技術設備 —— 看看雙龍鎮那些戴著紅袖章的義警,他們用電動車代替巡邏車,用擴音喇叭代替執法記錄儀,卻用最樸素的方式實現了 “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
這支隊伍的價值,不僅在于為雙龍鎮帶來了 98.6% 的群眾安全感,更在于揭示了一個真理:群眾不是治理的對象,而是治理的力量;基層不是難題的洼地,而是智慧的源泉。從交通路口到校園周邊,從調解現場到救災一線,龍鄉義警們用腳步丈量責任的身影,正在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最動人的風景 —— 這風景里,有平安中國的根基,更有共建共治共享的未來。
(李海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