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的金沙灘啤酒城此刻正被狂歡的聲浪點燃——第35屆青島國際啤酒節昨晚正式開幕!在未來30天里,數百萬人將聚集在這里詮釋消費主義的盛宴。
而距這里10分鐘車程外的西海美術館卻黯然失色,在7月1日正式閉館,距離2021年開放還不太到4年時間。
這一冰火兩重天的荒誕映照折射出的是當下藝術業態在中國的發展困局。
從文化地標到藝術孤島
6月28日,西海美術館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消息:青島西海美術館自2025年7月1日起閉館,開放時間另行通知。因閉館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未核銷的門票,請自行在購票平臺辦理退票。感謝您過往對美術館的支持。
如果不是這則公告,可能大多數人并未曾聽說過這里。但去過這里的人得知消息后大都感到惋惜,甚至很多人在閉館前最后一天專程趕過來為他送別,以再次感受下這里的藝術氣息。
青島西海美術館其實是西海藝術灣項目的標志性業態,作為山東省及青島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西海藝術灣從2011年啟動謀劃,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開放,十年時間在這個曾經的偏遠小漁村建起了一座藝術之城。項目規劃了美術館、大師工作坊、高端藝術機構等8大功能模塊,通過55棟建筑實現藝術教育、創作、展覽、交易與體驗五大核心功能的融合。
西海美術館 圖片來源:西海美術館公眾號
在其創始人孟憲偉的構想里,這里建成后,將會像古根海姆博物館之于畢爾巴鄂的意義,他希望通過藝術帶動這里的復興。根據之前規劃,項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預計創造2000個就業崗位。
報社記者出身的孟憲偉在90年代下海成立了自己的傳媒公司,并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出于對藝術的熱愛和向往,2013年開始,孟憲偉將所有的積累都投入到了這個項目上。他邀請了法國著名建筑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來為這里做設計,希望將這里打造成一個面向世界性的地標,“因為努維爾的建筑在世界任何一個城市落戶后,都會成為游客以及文化愛好者到達的目的地”。
2019年,西海美術館注冊成立,2021年8月12日對外開放,定位是一家非營利性藝術機構。美術館主體建筑1.7萬平方米,12間相連互通又相對獨立的展廳依海而建。
西海美術館區位圖 圖片來源:西海美術館公眾號
很多人將西海美術館失敗的原因歸咎于選址太偏僻,其實這并非主要原因。
為了彰顯獨一無二的氣質,擁有絕佳的自然風貌,國內外很多美術館都選在距離大都市較遠的地方,比如,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在日本傾心打造的美秀美術館,距離最近的大城市京都需要車程2小時左右。國內的秦皇島阿那亞在剛開放前幾年交通也是很不便的,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國內的頂流項目。
孟憲偉的藝術桃花源之所以沒能實現,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項目“生不逢時”。
孟憲偉很清楚,一個單純的美術館是很難獨立生存的,無論是經費還是資源,需要搭建出一個能供這里可持續運轉的生態。在這個生態中,中央美術學院青島分院可以說是核心,既能實現藝術資源的廣泛鏈接,聚攏一批國外的藝術家,也能為大師工作坊、藝術教育中心、酒店、公寓等提供支撐。
然而,2021年7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的政策導向,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異地辦學禁令一出臺,山東省積極響應,央美青島分校項目緊急叫停,由此導致該項目的大量業態爛尾,西海美術館頓時成了一座孤島。
美術館落成后,大衛·霍克尼、曼·雷、安東尼·葛姆雷等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都曾在此亮相。過去的這四年,孟憲偉一定是在不斷尋找新的破解之路的,直至此番突然閉館。
落日映照下的西海美術館 圖片來源:西海美術館公眾號
“經歷了24場不同類型的展覽,在園區里的各個角落留下無數回憶……我曾經說好像把這輩子的夕陽都在美術館看完了,但我現在希望某天可以回到9號廳追一場落日。”一位曾經的員工感慨。
民營美術館生存困境
民營美術館的生存通常依賴三駕馬車:贊助、門票與衍生消費。然而,西海美術館的閉幕揭示了這一模型的脆弱性。
根據此前規劃,西海美術館采用"公益+市場"創新機制,實行非營利運營,商業模塊通過藝術酒店、寫生碼頭等實現收益平衡。但是,伴隨著央美青島分校的叫停,藝術酒店、寫生碼頭等多個經營業態爛尾,西海美術館既定的生存模式行不通,只能轉而尋找其他的生存路徑。
比如,發展會員。西海美術館設計了三種會員,個人會員(年費500元,年滿18歲)、家庭會員(年費1000元,包括2位成人+3名以內18歲以下兒童)、學生會員(年費199元,全日制高校在校生)。
根據西海美術館公布的信息,到2022年5月,他們已經發展了1000多組會員,到2024年8月,會員共發展到了2000余組。如果全部以收費最高的家庭會員費計算,這部分收入也僅有200萬元,對于美術館的經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
西海美術館 圖片來源:西海美術館公眾號
為了擴大會員規模,2024年11月,西海美術館還與另外6家美術館發起了中國民營美術館會員聯盟,加入西海美術館會員,就可以在成都的A4美術館、順德的和美術館、北京的今日美術館、松美術館、上海的余德耀美術館和昆明的昆明當代美術館這6家美術館中任意通行、全年免費無限次看展。
2023年,西海美術館還與青島海信廣場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青島海信廣場成為美術館首家理事單位暨全年展覽首席合作伙伴。
其實,當比亞迪5年7500萬贊助中國足協中國之隊的新聞刷屏時,藝術場館的募資團隊正經歷著"贊助寒冬"。極少有像UCCA美術館那樣,能得到尤倫斯家族的巨額輸血。
某長三角美術館館長透露,企業贊助額度較5年前下降68%,且附加條款愈發苛刻:“某新能源車企要求展廳每平方米必須出現兩次品牌LOGO”。這種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迫使部分美術館轉型"咖啡美術館"——以上海某館為例,其拿鐵銷量已是門票收入的3.7倍。
西海美術館也通過承接婚禮、提供下午茶和餐食、承辦品牌商業活動等方式增加收入來源,這里承接過LV、IWC等高端品牌的活動,還曾是電影《流浪地球2》中稀有的實景拍攝取景地。
在探索盈利模式的路上,孟憲偉做得很用心。他安排專人從世界各地精心挑選并深度挖掘優質繪本,已積累了近萬本的繪本圖書庫。其中不乏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國際安徒生大獎、博洛尼亞獎、凱特·格林威獎以及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獨家珍藏;西海美術館還開設TAG·藝術商店,線上線下結合,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千余種設計商品,囊括54個國際知名設計類品牌,包括與展覽內容、建筑空間和自然景觀相關的藝術商品,以及美術館建筑師讓·努維爾設計的家具;同時,他們還面向兒童、成人和家庭開放各種形式的美育課程,并研發研學旅行產品等。
孟憲偉深諳美術館的盈利模式很難找,但探索的過程中既有美好的愿望,也有一種堅持,“讓它不至于成為一個讓自己終身遺憾的事情。”不成想,一語成讖。
近年來,深圳木星美術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沒頂美術館等悄然退場,民營美術館出現了謝幕潮。
這些民營美術館的倒下,往往繞不開兩個核心命題:人氣、資金。
《私人美術館報告》的數據顯示,民營美術館資金來源中,創始人投資占比高達89%,自身創收約占45%,來自捐贈和贊助人的收入占28%,政府補貼則不足22%。
藝術消費的城鄉鴻溝
當看到來自國內外的數百萬游客在青島國際啤酒節消費著超2800噸啤酒時,我們不禁思考,中國人真的不需要藝術嗎?
文旅部數據顯示,2024年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中,演藝、展覽類占比不足8%,遠低于電影娛樂的35%。
同時,中國藝術消費滲透率呈現殘酷的階層分化。2024年數據顯示,一線城市居民年均藝術消費超800元,而農村地區不足50元。
在展覽現場開展研學活動 圖片來源:西海美術館公眾號
我們也能看到積極的一面,近年來,很多新中產將藝術消費作為剛需:親子藝術教育占城市家庭文化支出的17%,北京798等園區周末客流60%為家庭單位。
西海美術館也看到了這個趨勢,他們計劃在青島搭建一個兒童藝術教育基地,“因為青島有這個傳統,每個家庭的小朋友都會去學習繪畫、表演、樂器,”孟憲偉表示,青島有很多走出去的藝術家,說明它本身就有這個需求,如何在這個需求的基礎上去升級,會帶來更多可能。
小紅書上“看展打卡”話題瀏覽量破百億,二三線城市虛擬展覽參與度年增200%;抖音平臺上#美術館打卡話題播放量超240億次。
同時有調查現實,00后群體中32%愿為數字藝術藏品付費。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園,園區將藝術家工作室與直播基地混搭,陶瓷藝術品的線上成交額三年增長了17倍。
不過,對于中國近5億的農民群體,當他們還在為自己辛苦一年結出的果子賣不出去發愁,為9月份孩子開學學費一籌莫展時,藝術消費距離他們過于遙遠。等什么時候中國的農民也能像德國梅赫尼希的那對農民夫婦一樣,有心委托國際著名建筑師建一座田野教堂時,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就不愁沒有市場了。
西海美術館 圖片來源:西海美術館公眾號
西海美術館及它所在的西海藝術灣仍在積極尋找白衣騎士。當美術館不再奢望“拯救所有人的藝術”,而是先成為“一部分人的必需品”,或許能在這片尚在發育的市場中找到裂縫中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