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號,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科’青蔥,‘合’力助‘農’”鄉村振興實踐團奔赴恒合土家族鄉箱子村,開啟暑期“三下鄉”之旅。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實踐團不僅將自主研發的智能農機帶到田間地頭,為農業生產注入科技活力,還走進鄉村課堂,為孩子們帶來趣味科普,用青春力量書寫鄉村振興的別樣篇章。
農機演示現場,59歲的村民向朝貴試著操作遙控器,農機應聲前進,翻土深度恰到好處?!斑@機器有‘大腦’,會自己找路呢!”實踐團成員解釋,農機搭載的北斗定位能規劃最優路徑,避免重復作業。更貼心的是,針對當地“玉米—大豆套種”模式,農機可切換不同播種盤,玉米穴距40公分,大豆穴距20公分,精準得像用尺子量過?!耙郧叭斯げシN,疏密全憑感覺,這機器種的苗長得一樣齊!”向朝貴說。
(圖為隊長講解機器運作原理 胡洋舟供圖)
《農機維護手冊》成了“搶手貨”。手冊用彩色插圖展示“換刀片像削鉛筆”“清油路如通水管”,連“發動機異響像咳嗽,可能是缺油了”這樣的比喻,讓村民一看就懂?!吧洗螜C器啟動不了,按手冊查是火花塞臟了,擦干凈就好了?!贝迕駨埫耪f。實踐團還承諾:每月派技術人員下鄉,建立“故障響應”微信群,確保問題24小時內解決。
(圖為團隊成員講解機器 周江供圖)
離開農田,成員們變身“科技老師”,給村里20多個孩子上科普課?!按蠹铱?,這是農機的‘眼睛’——傳感器,能‘看’到土壤濕度。”成員們舉起模型,用“機器喝水”的故事講解原理。孩子們圍著模型嘰嘰喳喳:“它會自己施肥嗎?”“能種出糖果嗎?”實踐團成員笑著演示:按下按鈕,模型的機械臂精準抓起“種子”(彩色小球),播進“土壤”(沙盤),引來陣陣歡呼。
互動環節更熱鬧:“科技拼圖”游戲讓孩子們組裝簡易機械臂,“土壤尋寶”活動用pH試紙檢測不同地塊的酸堿度。10歲的向小雨拼完機械臂模型,認真地說:“我以后也要造機器,幫爺爺種田!”實踐團成員給每個孩子送了農機主題書簽和科普繪本,書簽上印著“讓科學長滿田野”。
(圖為團隊成員和小朋友的合照 陳永豪供圖)
“不只是現在幫忙,更要為未來播種?!眻F隊負責人說。他們計劃與箱子村小學合作,每月開展一次科普課,還會寄來3D打印的農機模型套件,讓孩子們在動手中學科學。
(圖為團隊成員在上課 易貞寧供圖)
當夕陽西下,農機的轟鳴聲與孩子們的笑聲在山谷交織,一幅“科技助農、科普育人”的圖景徐徐展開。在這里,智慧農機正在改變當下的耕作方式,而科學的種子,已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圖為團隊成員和村民合照 彭俊博供圖)
通訊員 周江 陳永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