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于:財經五月花 | 作者:程維妙 張穎馨|編輯:張穎馨|題圖來源:Pexels|版面編輯:張雨菲
摘要
此次監管摸查,有機構人士將其解讀為“監管意圖敲打權益類業務的意味,讓大家不要做得太過火”;亦有機構認為,市場還存在博弈,更為關注監管這次摸查后會如何定調
助貸新規過渡期進度條過半,由于存在變相抬高借款利率等風險,監管部門對“24%+權益”這一行業新產品展開摸查。
《財經》從業內多家機構處獲悉,近日,監管部門對消費金融公司下發調查問卷,摸查“24%+會員權益”產品的運作情況,包括消金公司自主提供權益服務情況、合作助貸平臺提供會員權益服務情況及影響分析、存在的問題分析等。
此前4月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明確,借款人單筆貸款支付的綜合融資成本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有關規定。有行業人士進一步解讀,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將以年化利率24%為界,機構展業需嚴控在此之下。
“24%+會員權益”則是機構嘗試在符合助貸新規要求和實現自身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的一個探索。但由于存在變相突破上述利率限制、加大借款人成本壓力等質疑和風險,“24%+會員權益”模式受到質疑,并引發用戶投訴。
此次監管摸查,有機構人士將其解讀為“監管意圖敲打權益類業務的意味,讓大家不要做得太過火”;亦有機構認為,市場還存在博弈,更為關注監管這次摸查后會如何定調。
無論如何,多名行業人士認為,嚴管(綜合融資)利率上限超過24%業務是大勢所趨。未來不管平臺通過何種形式開展“24%+”業務,都會成為監管重點關注的對象。與此同時,如何有效且合規地滿足部分“24%+”客群的真實需求,亦是行業關切。
上新“24%+權益”,監管摸查
據《財經》了解,監管本次調研涉及兩大主體,分別為消金公司自營權益服務、合作助貸平臺權益服務,重點關注的問題包括會員權益是否與貸款發放、提額綁定,是否存在虛假宣傳、質價不符等情況。
具體來看,消金公司需要說明會員權益服務的內容、何時推出此類業務,是否有收費及收取標準,是否存在“隱形”收費或不合理的附加條件,是否與貸款申請、發放、提前還款、提額、貸款利率等綁定。
同時,需說明消金公司合作的助貸平臺是否有對客戶提供會員權益服務,具體業務模式和收費情況,合作助貸平臺收取會員費是否存在捆綁銷售、虛假宣傳、質價不符等情況。
摸查這些問題的背景,是一種行業新玩法的出現。
開展貸款定價24%以上業務,是不少資金方和助貸平臺的通行做法,只是在如何實現“24%+”上,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異。一位消金公司人士向《財經》介紹,比如過往“雙融擔”模式下,金融機構只能看到其中一家融資擔保公司的擔保費,另一家融擔公司則會以其他名目收取這個費用,這就提高了實際借款費率,最終會達到36%甚至更高。
而按照今年4月下發的助貸新規要求,借款人單筆貸款支付的綜合融資成本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有關規定。結合最高法意見,有行業人士認為,貸款年化利率24%是一道分水嶺。與此同時,助貸新規明確禁止增信服務機構以“咨詢費”“顧問費”等名義提高費率。
助貸新規自10月1日正式實施,于是,在剩下幾個月的過渡期里,部分平臺相繼通過提供各類電商會員等非金融權益,以及免息、提額等金融權益的方式,嘗試在符合新規要求和實現自身發展之間找到平衡,“24%+權益”模式由此而生。
具體而言,其又分為“大權益、小權益”。“例如小權益是以月卡或季卡形式出現,用戶購買后可獲得提額、快速放款等權益;大權益價格更高,直接與借款額度掛鉤。”某助貸平臺人士告訴《財經》。
但該模式是否符合監管要求,又是否能有效保護消費者權益,市場存在質疑。“這種模式除了變相突破利率限制、加大借款人成本壓力,還存在強制捆綁銷售、自動續費與退費難等問題。”有行業人士撰文指出。
從此次監管摸查內容來看,明確將會員權益費計入綜合融資成本,要求說明“會員權益費收取是否增加了借款人的綜合融資成本;在計算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時,是否將權益收費統計在內,是否超過24%。”
同時,要求說明“會員費收取是否存在與貸款強制捆綁銷售、默認勾選、連續包月、到期自動續費、退費難等問題;是否增加借款人的負擔;有無因會員費過高導致借款人放棄貸款的情況。”
多方觀望,博弈仍存
錨定“24%+權益”路徑后,部分平臺繼續沖量,以期在過渡期結束后有更多發展的“底牌”,但瘋狂沖量的風險不容忽視。
“感覺此次摸查有敲打權益類業務的意味,讓大家不要做得太過火。”有消費金融公司相關業務人士向《財經》表示。在他看來,“24%+大權益”方式后續大概率行不通,因為可能存在被定義為砍頭息的風險。至于“24%+小權益”,諸如會員、小額免息和還款抵扣券之類或許可行,但會做綜合融資成本的限制。
事實上,開展借款綜合費率24%以上業務本就存在一定爭議,且在助貸新規下發后,多方更是將其解讀為不可再持續。但即便如此,為何探索者依然趨之若鶩?
長期以來,商業銀行、消金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通過助貸平臺發放的貸款定價有三個主流的參考標準,分別是年化利率18%、24%、36%,從低到高的定價對應不同信用風險的客群。從合規角度考量,部分持牌金融機構更傾向于開展綜合費率在24%以下貸款業務。
“但隨著行業競爭激烈,一些較為依賴助貸渠道的中小金融機構想覆蓋更下沉的用戶,不得不選擇為貸款定價在24%到36%之間的客群提供資金。”一位助貸平臺人士對《財經》稱,助貸新規下發后,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已退出超24%利率業務。雖然還有部分機構為24%以上利率產品提供資金,不過資金成本明顯上升。
在不少助貸平臺看來,如果舍棄24%以上定價的產品,可能很難覆蓋成本。“由于承接的很多客戶是次級客戶,風控成本、運營成本、資金成本疊加獲客成本,24%利率對應資產的盈利空間非常微薄,甚至會出現虧損。”
消金公司也有自己的賬本。“從客戶接觸產品到授信這一步,我們單個獲客成本約在850元-1000元。”一位消金公司人士向《財經》透露,其從合作視頻平臺引流而來的客戶約占40%,每年投入在數億元。疊加其他成本項,綜合計算下來,開展定價24%利率業務也僅能實現盈虧平衡。
《財經》注意到,從此次監管摸查的內容看,亦包括會員費收入對消費金融公司營收的貢獻度等。
當下,更多的機構選擇繼續觀望。有助貸機構人士認為,市場還存在博弈。比較擔心后續是否會直接砍掉消金公司的“24%+權益”模式,如果砍掉,助貸平臺的“24%+權益”又能否保留?由于涉及范圍較廣,因此大家都在看監管這次摸查后會如何定調。
不少受訪者向《財經》表示,預計未來監管或將越來越明確地嚴管利率上限24%業務。不管平臺通過什么形式去做,“24%+”業務都會被重點關注。
嚴監管推動市場合規發展背后,亦有不少機構人士認為,應該正視部分“24%+”客群的需求。“部分借款用戶需求真實存在,如何在滿足其需求的情況下,以一種合理、有效的方式規范發展業務,這是接下來多方需要考慮的問題。”
(作者程維妙為《財經》研究員;張穎馨為《財經》記者)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