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那邊的新聞報道,16日的時候內塔尼亞胡的腐敗案件被法院正式審理,而意外的是審理的現場有一位罕見的客人,這人正是美國駐以色列的大使。
按理說即便審的是一國總理,但這是人家自己的事,哪里輪得到美國這邊派人來,說到底特朗普還是不忍心看“比比”遭遇牢獄之災。
這位以色列總理身負多重罪名,但是數年來一直以戰爭為由逃避審判,如今來看戰火的把戲已經不再奏效,但是有美國的撐腰,以色列會賣給美國一個面子赦免內塔尼亞胡嗎?
為何如今才被正式受審?
內塔尼亞胡的司法噩夢始于2020年,但真正讓他站上被告席的,是2025年7月16日這場無法再拖延的庭審。
以色列檢方指控他收受富豪價值數十萬美元的雪茄、香檳和珠寶,并涉嫌操縱媒體換取正面報道,這些罪名如果成立,最高可判13年監禁,但過去五年,他總能巧妙避開審判,每次法庭日期臨近,以色列就會“恰好”爆發一場軍事沖突。
2023年10月哈馬斯突襲后,他發動“鐵劍行動”,原定12月的庭審被推遲、2025年3月加沙大轟炸時,正值關鍵證人傳喚期、6月13日空襲伊朗核設施后,他次日就以“戰時狀態”申請聽證會延期。
這種“戰爭避險術”屢試不爽,直到反對派忍無可忍,特拉維夫街頭每周聚集上萬民眾,高舉“用戰爭掩蓋腐敗”標語,連他的傳統盟友極端正統派政黨“聯合托拉猶太教”都退出執政聯盟,政府席位從68席縮水至61席。
更致命的是,特朗普不再配合他的戲碼,過去內塔尼亞胡能靠“美以特殊關系”威懾國內反對派,但今年特朗普三番五次要求以色列停戰,甚至公開批評內塔尼亞胡“延長戰爭只為自?!?/strong>。
光環破碎后,司法的審判終于來到了內塔胡尼亞面前,6月30日庭審照常進行,美方未施壓延期,到了7月16日聽證會上,他試圖以“敘利亞空襲”為由離席,但被法官直接駁回。
美國為何親自下場保人?
特朗普怒斥審判是“政治迫害”,呼吁以色列“立即撤銷指控或赦免內塔尼亞胡”,甚至親昵稱呼其小名“比比”,稱“美國拯救了以色列,現在也要拯救比比”。
7月16日庭審當天,美駐以大使赫卡比突擊到法庭與內塔尼亞胡合影,創下外交官旁聽盟國領導人貪腐案先例。
不過這種高調站臺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計算,美國需要內塔尼亞胡繼續扮演中東戰略棋子,但必須聽話。
6月他擅自空襲伊朗,導致以南部電站被毀、28名平民死亡,打亂美國中東維穩計劃,強推司法改革又引發歐盟啟動《聯系國協議》審查,英法加三國聯合威脅制裁以色列。
更糟的是,以軍使用美制武器襲擊加沙平民區,違反《武器出口管制法》,引得美國國會兩黨要求審查援以武器流向。
而特朗普的“保人”策略實為“馴服”,口頭支持是甜棗,拒絕延期申請是巴掌,白宮需要內塔尼亞胡在臺上配合美國框架行動,而非為個人司法危機綁架中東政策。
這種精分操作讓以色列反對黨領袖拉皮德怒斥“美國無權干涉我國司法”,但現實很殘酷美國每年38億美元軍援是以色列生命線,內塔尼亞胡的政敵再憤怒,也不敢真和華盛頓翻臉。
戰爭販子會被赦免嗎?
但內塔尼亞胡的結局可能比所有人想象的更荒誕,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有權赦免他,但至今表態“不在考慮范圍內”,然而若審判真危及內塔尼亞胡執政,美國很可能施壓赫爾佐格動用赦免權,畢竟比起一個失控的以色列,美國寧愿要一個“戴罪立功”的代理人。
更可能的劇本是“認罪換緩刑”,內塔尼亞胡已開始渲染“政治迫害”,暗示愿與法院達成協議,若他承認較輕罪名、支付罰款并承諾任期結束后服刑,既能保全顏面,又能讓美國放心,畢竟特朗普真正在乎的不是內塔尼亞胡的清白,而是他能否繼續配合美國展開在中東的布局。
但無論結局如何,這場審判已撕下美以關系的遮羞布,所謂“共同價值觀”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當赫卡比大使在法庭微笑合影時,她傳遞的信號再清楚不過,美國的盟友可以腐敗,可以好戰,但絕不能脫離掌控。
至于加沙5.6萬死者、敘利亞被炸平民、伊朗核危不過,不過是“比比”保命游戲中的一串數字罷了。
內塔尼亞胡或許能靠美國庇護躲過牢獄之災,但“戰爭避險”的戲碼已經破產,以色列政治也將陷入更危險的賭局,而內塔尼亞胡的自救如同故事書里的“狼來了”,下一次沖突爆發時,民眾還會相信“國家安全”的幌子嗎?特朗普的“拯救”又能持續多久?
參考資料
美大使現身內塔尼亞胡庭審現場,美媒:實屬罕見 環球時報2025-7-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