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胡獻雅(1902-1996),中國國畫大師,江西省南昌人,全國美術協會成立發起人之一并為第一屆理事。1943年,創辦立風藝專并任校長、教授。1958年主持創辦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任教授,并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西省文聯副主席、江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和名譽主席等職。胡獻雅擅長花鳥、山水、書法。畫風筆簡意深,雄健拙樸,被國內外譽為“當代八大山人”。
此文為胡獻雅孫媳、入室弟子卜達所作。卜達女士作為胡獻雅先生的嫡傳弟子與藝術傳承人,以獨特的雙重視角,通過"瓷魂墨韻"的細膩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一代國畫大師的藝術人生與教育理念。文中那些泛著墨香的細節——從《紅梅小雞》課徒稿的精煉口訣到《池上詩意》的繪畫合作,不僅展現了胡獻雅"化古開今"的藝術追求,更揭示了中國傳統藝術教育中"口傳心授"的鮮活生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展現的師徒傳承已超越技藝層面,升華為一種文化精神的接力。胡獻雅對八大山人"孤絕"風格的當代轉化,卜達在工筆畫中注入的女性視角,都彰顯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可能。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摹仿復制,而是如昌江水系般——既有源頭活水的滋養,又不斷匯入新的支流,最終奔涌成一條生生不息的藝術長河。
作者:胡獻雅孫媳、入室弟子 卜達
在景德鎮陶瓷大學藝術實驗大樓前,祖父胡獻雅先生的青銅雕像靜默佇立。那是他的得意門生曹春生教授精心塑造的容顏,目光穿透歲月,凝望著他曾傾注畢生心血的瓷都熱土。雕像底座鐫刻著他1992年親筆題寫的誓言——“生命奉獻給文藝”。這七個字,正是他一生從南昌書香門第走向世界藝壇,從上海美專課堂到江西泰和“立風藝?!焙喡I?,最終扎根景德鎮陶瓷學院(今景德鎮陶瓷大學)的真實寫照。
[圖片說明:胡獻雅現場示范《紅梅圖》,焦墨枝干如鐵,
朱砂花瓣似火]
記憶將我帶回1979年的春天。初入胡家,我推開陶院老校區那間簡樸寓所的門,墨香與滿壁書畫撲面而來。祖父正伏案作畫,見我進來,他擱下毛筆,用那雙布滿老繭卻依然穩健的手招呼我:“來,看看這幅《紅梅》如何?”眼前景象令我震撼:焦墨枝干如鐵,朱砂花瓣似火,宣紙之上綻放著驚人的生命力。彼時我未曾想到,這紅梅將成為我叩開藝術之門的起點。當我初次執筆臨摹,墨色混沌,梅枝歪斜,“形神俱失”的困局如山橫亙。祖父卻從我學西畫的背景里看到了光亮:“你有素描和色彩底子,這是理解國畫形神的重要支點?!彼钪?,形是叩門磚,神是門后光,而眼力,是搬磚尋光的手——“學畫先練眼力,眼界不高,連美丑都辨不清,下筆何來準頭?”
祖父的藝術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融合與突破的傳奇。1932年,他的《牡丹》在加拿大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膺金獎;1943年,其《紅梅圖》作為國禮贈予英國首相丘吉爾,珍藏于大英博物館。同樣在烽火連天的1943年,他于江西泰和“毀家辦學”,變賣家產購置鋼琴、石膏像、畫具,創辦了江西歷史上第一所高等美術學府“立風藝術??茖W?!?。1958年,他應召赴景德鎮參與創建陶瓷學院美術系,力排眾議,開創性地將中國畫筆墨與陶瓷裝飾熔鑄一爐:“瓷器是中國文化的精粹,畫家怎能輕視?”1990年國際陶瓷節上,88歲高齡的他當眾在瓷盤揮毫畫梅題詩,驚艷世界。
[圖片說明:胡獻雅《紅梅小雞》課徒稿,展示梅枝皴法與墨雞茸毛的形神要訣]
對我這個孫媳兼弟子的教學,祖父傾注了化育的智慧。他提煉《紅梅小雞》中的梅枝皴法、雛雞茸毛為精煉口訣,要求我背誦體悟?!坝浥c想,是筆墨騰飛的雙翼?!彼龑亿は搿頌樽氖畴r雞,筆尖便能蹦出歡躍;揣摩賞梅人心境,焦墨便多了錚錚風骨。祖父素有“當代八大山人”之稱,他指著八大筆下白眼孤禽教導我:“形可扭曲,神須貫通?!睂懮鷷r,他讓我側耳傾聽雪壓梅枝的倔強反彈,觀察雛雞撲棱的莽撞生機。當我把在菜場所見雛雞絨毛間跳動的墨星融入畫作,祖父欣然首肯:“靈氣比形似更重要。”形神相生,枯墨亦能呼吸。
祖父的藝術與教育理念如昌江之水,滋養萬千桃李。他帶學生到戶外寫生,在自然中體悟“畫畫如做人,需中鋒用筆,堂堂正正;墨分五色,人生亦當豐富多彩”。他期望弟子們“學好專業,吃上陶瓷這碗飯”,更冀望“通過你們,讓更多人捧上好飯碗”。1995年彌留之際,他將畢生69件精品無償捐贈給了景德鎮陶瓷大學。2023年,《中國現當代名家畫集·胡獻雅》(大紅袍)出版,其藝術豐碑愈加巍峨。
[圖片說明:胡獻雅八十七歲所作《梅竹雙清圖》,
題跋記錄為卜達示范,隸書筆意寫梅,行草氣韻貫竹]
祖父敏銳地捕捉到我在工筆畫中的獨特潛質。八十七歲高齡時,他特意為我揮毫創作《梅竹雙清圖》,題跋深情寫道:“孫媳卜達從予學畫,日見進步,茲乘興寫以示范?!彼傉f“這只是門檻”,真正破繭,要讓墨色扎進生活的泥土里。他諄諄叮囑我深入生活:登黃山觀松,教我聆聽松針掃霧的沙沙聲——說那是天地在寫狂草;逛市井看老匠砌磚,點醒我手勢里藏著篆隸的頓挫筋骨。他啟發我將隸書的沉雄古拙融入梅干,讓行草的流轉氣韻奔涌于竹枝,強調“向山河草木借魂”。祖父八十多歲仍扎進深山寫生,畫里的梅竹便有了煙火氣與仙風道骨的奇妙交融。他學八大的孤絕,卻融入了時代的溫熱——《梅竹雙清圖》中,梅的疏朗與竹的挺秀并立,既暗合“雙清”的君子品格,也寄托著他對后輩“守正求新”的殷切期許。
[圖4:師徒合作《池上詩意》:胡獻雅寫意荷葉托舉傳統文脈,
卜達工筆蜻蜓勾勒精微新境]
我們師徒二人合作的《池上詩意》,是這段傳承最生動的注腳。祖父潑墨揮灑的寫意荷葉蒼茫如云,托舉著千年的傳統文脈;我以工筆細細勾勒的蜻蜓輕盈剔透,宛如一個流動的“藝術孵化器”。這不僅是工筆與寫意技法的對話,更是師者慧眼與后輩突破的輝映。祖父“因材施教”的智慧,點亮了我作為女性藝術家的細膩維度,使我在工筆畫領域淬煉出獨有的溫柔與堅韌。這份啟迪最終也結出碩果——我的工筆作品《秋日絮語》獲獎,印證了他“傳統是根,時代是風,根扎得深,才經得起風的吹拂”的革新箴言。
祖父為八大山人紀念館題寫的“高山仰止”,筆力如磐石磊砌。這四字,亦是他一生的寫照——矗立于江西美術教育之巔。如今,他的藝術之魂已融入瓷都的泥土與昌江的流水。景德鎮陶瓷大學培養的六萬學子如星火遍布寰宇,被譽為“陶瓷黃埔”。每當我駐足于祖父雕像前,或凝視陳列館中那69件他捐贈的珍品,我深知:瓷魂從未離去,它于筆墨耕耘間永續,在誨人不倦中長青。那紅梅半開的意境,恰似祖父謙遜而豐盈的藝術人生——永遠保持學者的虔誠,向著無垠的藝術蒼穹,初心如燈,永續前行。
來源:大眾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