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便大熱,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熱。力不一一。王羲之白。”多年前的某個酷暑日,王羲之提筆給友人寫了封短信。這短短20個字的《大熱帖》,大概是書法史上最直白的“求降溫”記錄——天太熱了,您可以晚些做某些事,我沒力氣多寫,就說這么幾句吧。
遭遇熱浪的“書圣”,也會像現代人一樣窩在家中,懶得長篇大論。
王羲之大概是最坦誠的“怕熱星人”。除了《大熱帖》里直白的吐槽,他在《今日熱甚帖》里更夸張:“今日熱甚,足下各匆匆,吾至乏惙力不具。”天熱到極點,我整個人都虛了,連好好寫字的力氣都沒了。
王羲之還有兩帖控訴炎熱,《熱日帖》和《毒熱帖》。加上前面的兩帖,上述四帖被后人合并稱為“熱甚帖大全”。
王羲之的同行們,面對忍無可忍的炎熱時,也紛紛提起了筆……
夏天,北宋書法家蔡襄,是被暑氣追著跑的。“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他在《暑熱帖》里吐槽的場景,像極了忙碌的現代人,一邊向往詩與遠方,一邊又只能埋頭苦干在工作里。
但這位茶道大師自有解法:“精茶數片,不一一。”天熱到沒處躲?我給你送上幾片好茶,就不詳細說了。
《暑熱帖》篇幅也短,但帖中行楷字字如玉。躲不開的酷熱也化在書法家的筆端,成為一陣清風,讓人賞心悅目。
米芾大概是最會“物理降溫”的書法家。他在《逃暑帖》里寫:“芾逃暑山,幸茲安適。”直接躲進山里避暑,夠硬核。尋一方清涼境地,與大自然來一場親密接觸,享綠蔭、沐涼風、聽鳥鳴,何嘗不是一劑避暑良方?
今日大暑,24節氣中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大暑,真正是炎熱之極,通常在“三伏天”里“中伏”前后,可謂一年中最熱的時段。雖然此時陽光猛烈、高溫潮濕,濕熱難熬,卻十分有利于農作物成長。
今日雖然分享了書法里的“熱”,卻更想探討一個“涼”字。暑熱并非刁難,而是一面鏡子——照見人如何與不如意周旋。有人直抒胸臆,有人巧尋出口,有人沉潛內觀,最終都在方寸筆墨間,留下對生活最本真的應答:對待每一個酷暑,承認它,接納它,再用自己的方式,讓日子在熱辣辣的現實里,開出一朵從容的花。
文案 | 張春燕
制圖 | 廉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