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鴻遍野”,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鴻雁》,該文大致作于西周末期的周厲王或周宣王時期,彼時內有厲王之亂,外有玁狁入侵,加之持續天旱,導致大量民眾流離失所,《鴻雁》中便是以鴻雁的哀鳴比作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
西周末期,周夷王姬燮去世后,其子姬胡繼承王位,是為周厲王。當時,榮國的國君榮夷公搜刮民財、欺壓百姓,搞得國內民不聊生。周厲王貪財,對于榮夷公這樣的人,卻是十分的欣賞,于是決定重用榮夷公。
大臣們深知榮夷公的為人,因此勸諫周厲王說,榮夷公乃是個貪戀錢財、唯利是圖之人,不可重用,大夫芮良夫更是當面指出榮夷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如果重用他這樣的人“周必敗也”。
然而,周厲王同樣貪財,他希望重用榮夷公來替自己收斂錢財,因而力排眾議堅持重用榮夷公,任命他為卿士,重用其掌管國家大事。榮夷公上任之后,就給周厲王出了個餿主意,勸說周厲王對所有山川河流實行“專利”管制,并為此頒布法令,規定所有山川河谷林木,以及其中出產的一切收益都屬于周王室獨有,任何人不得擅自踏入其中謀生。
該法令頒布之后,樵夫便不能上山砍柴,獵戶也不能上山打獵,漁民不能下河捕魚,郎中不能上山才要,就連百姓也不能擅自開墾荒地,在那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漁獵農耕時代,這個規定無疑斷了百姓們的生存之道。
這個“專利”制度一出,立即便鬧得民怨沸騰,百姓紛紛咒罵,召穆公也勸諫說,“百姓難以忍受暴虐的政令”。
周厲王聞言大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率領衛士監視百姓,將那些不滿“專利”制度、口出妄言的百姓全部抓捕起來,結果只要巫師告誰,周厲王從不審問,一律處死。屠刀高舉之下,就連很多沒有發過任何怨言的百姓也被無妄處死。
周厲王三十四年(前845年),周厲王用刑愈加嚴苛,結果搞得都城人人自危,大臣們惶惶不可終日,敢怒而不敢言,百姓們眼見那些抱怨之人被殺, 更是嚇得連話都不敢說了,即便是親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互相遞眼色示意,以致整個都城都變得死氣沉沉。
周厲王對此卻是非常高興,對召穆公說,“你看,我這不是消除了百姓們對我的議論嗎?如今百姓誰還敢再有怨言?”
召穆公說,“這不過是把他們的話堵塞了回去了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處更嚴重。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么贊同你的,跟隨你的能有幾個呢?”然而,周厲王根本聽不進去,依舊我行我素。
“專利”政策推行之后,周厲王的財富經過經年累月的積累,早已堆積如山,然而百姓們卻處于饑餓窮苦之中,從都城到郊野,隨處可見衣衫襤褸的饑民。流離失所的饑民遍布郊野,如同那些在冬日里無家可歸,只能聚集在沼澤和荒野中挨餓受凍的大雁一樣,發出陣陣哀鳴。
周厲王三十七年(前842年),大臣和百姓們再也無法容忍周厲王的暴政,紛紛拿起武器,包圍了王宮,揚言要殺死周厲王,周厲王被嚇得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周王畿暴亂時,周厲王派人向諸侯求援,不久衛武公帶兵趕到,召公虎于是出面代表周厲王的臣子,請求由衛武公暫時代替執政,并由自己和大臣周公等組成奴隸主貴族會議輔政,是為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厲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共和時代結束。周宣王繼位后,他開門納諫,聽取賢臣們的建議,廢除了“專利”等暴政,百姓們這才得以重新進入山林河谷謀生,局勢重新穩定了下來。
《詩經·小雅·鴻雁》中,描述的正是周厲王推行“專利”時期,百姓們的慘狀。其中第一段“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是說那些流民本就困苦,卻還要被迫到野外去服勞役,勞役的隊伍就像振翅高飛的大雁一般;次段“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是說百姓們聚在一起服役,就像大雁聚集到中澤一樣,然而百姓們辛辛苦苦修筑高墻,自己卻無安身立命之所;最后一段“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則是說百姓們悲哀作歌,就如同大雁的哀鳴一般,結果百姓們訴說自己的悲慘,卻遭到那些貴族富人的嘲笑,只有那些聰明人,才能知道百姓們的困苦。
后來,人們便從《詩經·小雅·鴻雁》中這種“鴻雁紛飛,哀鳴不止”的景象中,簡化引申出了“哀鴻遍野”這個成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