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健康之聲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塔爾·小康A
6月9日,華海藥業公告披露收到美國FDA針對其浙江臨海汛橋生產基地的警告信。該警告信源于2025年1月的現場檢查,主要指出口服固體生產設備清潔管理、無菌區域維護及壓片參數研究等方面存在缺陷。公司回應稱已啟動整改并保持溝通,強調該警告僅影響汛橋基地相關ANDA申請,不影響當期業績。
業績波動暗藏經營壓力
盡管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95.47億元(同比增14.91%)、凈利潤11.19億元(同比增34.74%),但2025年經營態勢出現轉折。一季報營收同比下降5.21%,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驟降77.13%。更值得關注的是,7月14日發布的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歸母凈利潤預計同比下降40%-50%,公司將下滑歸因于集采壓價、原料藥競爭加劇、研發投入增加及匯率波動。
創新藥戰略收縮引質疑
2025年1月,公司掛牌轉讓抗抑郁新藥HHT101項目引發市場震動。該與軍科院合作的項目已完成臨床Ⅱ期,十年累計投入6490萬元,轉讓底價1.1億元中公司僅獲6000萬首付款。這已是公司兩年內第二次轉讓核心管線——2023年凝血酶抑制劑HHT120項目以5100萬元轉讓給麗珠集團。盡管公司解釋稱需"整合研發資源",但其創新藥平臺華奧泰持續虧損(2024年前三季度凈虧2.16億元,凈資產-10.6億元),且尚無產品上市的現實,令市場對其創新轉型能力產生疑慮。
資本困局與歷史風險疊加
公司資本運作屢現波折:耗時近兩年的定增計劃募資額從15.6億元縮水至12.1億元,至今未落地;2024年子公司長興制藥終止北交所上市。同時,2018年纈沙坦事件遺留風險仍在發酵,山德士1.15億美元索賠懸而未決,默沙東專利侵權訴訟又添新憂。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貨幣資金達14.47億元(截至2024年三季度),資金儲備與資本運作困境形成反差。
百億門檻前的挑戰
2024年上半年國內收入同比激增30%,推動公司接近百億營收目標。但FDA警告信暴露了國際化合規短板,而創新藥管線收縮與資本受挫,正動搖市場對其戰略定力的信心。二級市場已有所反應:國泰君安將目標價從22.5元下調至19元,公司股價較2020年高點跌去66%,最新報15.41元。
當一家藥企的海外合規警報與創新藥戰略收縮同步發生,其百億營收里程碑的意義已超越業績本身。華海藥業面臨的不僅是FDA整改清單,更是仿制藥企轉型過程中,如何平衡短期業績與長期創新的根本性命題。歷史訴訟的陰云與資本市場的耐心消耗,正讓這場轉型之路愈加崎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