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初伏第一天,冬病夏治迎來好時機。為方便市民,德州市中醫院東院區進行集中貼敷,將各個科室搬至醫院大廳,提供咨詢、問診、貼敷一體化服務,讓市民少跑路。該院三伏貼診療延續近20年,不僅是老年人“健康必修課”,更成為年輕人追捧的養生新選擇。
貼敷首日現熱潮
早上不到8點,門診大廳內,康復醫學科、老年病科、肺病科、兒科等8個科室診桌前已排起隊伍。專家們細心觀察舌相、切脈,選穴定位貼敷,并叮囑注意事項。現場氣氛熱烈,除貼敷服務外,還有書法家揮毫潑墨,書寫蘊含中醫養生智慧的作品贈予市民;同時,多款融合中醫藥文化的文創產品也進行現場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欣賞。
貼敷人群中不乏“常客”。66歲的張老先生(化名)患風濕性關節炎多年,4年前嘗試三伏貼后,膝腿疼痛和怕涼癥狀明顯減輕,從此成為“忠實客戶”。康復醫學科主任劉希良表示,三伏貼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風寒或風濕性關節痛效果顯著。
不少家庭一家老小齊上陣。孫女士(化名)與父母貼完后,又帶5歲的兒子樂樂(化名)排隊兒科。兒科副主任吳俊健診斷孩子脾胃虛寒,在貼敷同時叮囑家長:“這個夏天別讓孩子吃冷飲了。”
寒濕體質最相宜
三伏貼(天灸)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理論,在夏季陽氣最盛時,通過溫陽、益氣、補腎等方法,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防治冬季易發疾病。醫院每年組織專家深入研究藥物、貼法、穴位等,力求最佳效果。
肺病科診桌前,32歲的貨車司機王先生(化名)專程從臨邑趕來,他肺炎康復后常感胸悶、遇冷咳嗽,希望貼敷驅散肺中“濕冷氣”。肺病科主治醫師宋彥偉解釋:“原理如同夏天曬被子,用熱性藥物貼敷特定穴位,驅散體內寒氣,寒濕體質者尤為適宜。”
市民陳女士(化名)是過敏性鼻炎“老病號”,貼敷三年后癥狀緩解,今年特意帶閨蜜一同預防。宋彥偉也強調,并非所有咳喘都適用,如咳黃痰的肺熱患者,以及糖尿病、瘢痕體質、發病期呼吸道疾病和發燒患者不宜貼敷。一位欲貼敷的口腔潰瘍患者,因舌苔黃膩屬熱癥,被醫生建議改服中藥調養。宋彥偉提醒市民務必到正規機構,經醫生辨證后再貼敷。
年輕群體成主力
29歲的教師周女士(化名)在脖子、膝蓋貼了藥貼。“頸椎疼三年,備課久了頭暈手麻,膝蓋受涼也疼。同事推薦這是‘中式理療’,特意來試試。”劉希良主任看著登記名單笑道:“五年前年輕人僅占兩成,如今超半數。”他指出,年輕人亞健康多與“陽氣耗損”有關,如久坐傷脾、熬夜傷腎,三伏貼能針對性補充陽氣,緩解失眠、慢性咽炎、頸肩腰腿痛等。根據大概估計,當日全院接待貼敷患者中,中青年占比高達70%,三伏貼已成為年輕人養生新潮流。
夕陽西下,人流漸疏。劉希良主任仍耐心叮囑最后一批患者:“貼后忌貪涼,今日別洗澡,冰飲、辣椒、海鮮需忌口,空調別低于26℃。”他指著《敷貼須知》懇切道:“多少人三伏天排隊貼藥,轉身就抱著冰西瓜啃,這不是白忙活嗎?冬病夏治講究‘趁熱 ’,一邊補陽氣一邊潑冷水,再好的藥也救不了圖一時爽快的任性啊。。”
那些小小的藥貼,承載著中醫“春夏養陽”的智慧。真正的健康,在于“三分治、七分養”的堅持——克制一時之欲,方能讓夏日積蓄的暖意,支撐起整個寒冬的安康。
(供稿單位:德州市中醫院 劉珊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