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7月22日,我們迎來大暑節氣。作為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盛、氣溫最高的時段。暑氣蒸騰間,萬物也進入生長最繁茂的階段。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國際在線聯合出品的“中國節氣里的京味非遺”系列短視頻本期推出“大暑篇”,聚焦京味非遺——古琴藝術,帶您在清越弦音中感受那穿越酷暑的寧靜悠遠。
大暑民俗納清涼,靜享盛夏好時光
俗話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又稱涼粉草、仙人草,將其莖葉曬干后制成的燒仙草滑嫩如凝脂,清潤甘涼。夏日里端上一碗,或加蜂蜜,或配鮮果,一口下去,暑氣頓消,清爽直抵心底。
燒伏香的傳統為大暑添了幾分莊重感。此時正值三伏天,人們認為焚香祈福可消災避禍,祈求家人平安、年歲豐稔。伏香還與中醫灸法相近,在伏天用藥香熏烤特定穴位,可治療多種頑固疾病。
伏茶是專為三伏天準備的茶飲,多用金銀花、甘草、薄荷等清熱解暑的中草藥熬制而成。三伏天里,街頭巷尾常常會設起免費茶攤,熱心人早早煮好茶湯,供往來行人取用。一碗溫熱或冰鎮的伏茶,既能解渴,又能祛暑。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曬伏姜、吃荔枝等習俗。這些習俗串聯起大暑的日常,既藏著順應天時的生存智慧,也讓炎炎夏日有了更豐富的文化滋味。
弦音流轉,感受流淌千年的人文雅韻
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王鵬與俄羅斯主播幽雅(右)
古琴藝術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重要體現。2014年,古琴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古琴制作有近三千年歷史,據《呂氏春秋》《禮記》等古籍記載,其制作源于上古中原的伏羲、神農,成于魏晉,盛于唐宋,元、明、清不斷延續。東晉顧愷之的《斫琴圖》,是古琴有史以來,迄今僅見的描繪斫琴過程的古畫。《斫琴圖》真實還原了魏晉時代古法斫琴的過程,圖中琴面板和底板的形狀,對研究古琴形制、鑒別古琴年代有著極大的價值。
北京古琴傳統制作技藝是采用老桐木(或老杉木)和梓木配以大漆、鹿角霜、朱砂、紅木、蠶絲等材料,融合傳統木作、漆作的一種古老手工技藝。以鈞天坊古琴制法為例,包括選材、造型、挖槽腹、合琴、刮灰胎、研磨等步驟,每步又包含若干細節。古琴造型有唐琴的圓潤大氣,細節又不失宋琴的清雅含蓄;音色中正圓融,既符合文人審美,又精于傳統工藝。
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如今,古琴藝術不僅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更承載著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士文化等豐富內涵,體現了歷代琴人的智慧與創造力。
野趣消暑,聆聽大自然的夏日歡歌
北京野生動物園 圖源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政府
北京野生動物園坐落于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園區內樹木成林,綠草如茵,因地處永定河畔的萬畝林中,被稱為“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園”。作為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這里養育著300余種5000余頭只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野生動物。
北京野生動物園分為自駕游覽區、猛獸體驗區和步行游覽區三大區域。自駕游覽區占地1200余畝,10公里路程串聯起七大動物展區,游客可自駕或乘小火車穿梭其間,盡情領略野生動物的野趣盎然,在優美的環境中享受旅程的愜意。猛獸體驗區設八大展區,在營造符合不同猛獸所在地域環境氛圍和文化氛圍的同時,精心設計了可供游客與猛獸互動的觀光車,游客可乘觀光車穿山涉水,與猛獸近距離邂逅,來一場驚險刺激的探秘之旅。步行游覽區則能遇見環尾狐猴、梅花鹿等多種動物,沿途的“奇趣樂園”“藍色小鎮”“鹿園”“馬達加斯加叢林”等特色展區,還能讓游客深度感受動物世界的多樣魅力。
大暑,是驕陽似火的盛夏畫卷,亦是萬物歡騰的自然樂章。這個暑期,不妨走進北京野生動物園,在綠蔭掩映中看百獸靈動、聽禽鳥歡鳴,赴一場清涼愜意的夏日之約。(文 石麗敏 王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