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心法,高度的覺察能力是創造力的基礎。我們可能覺得,創造力,那是我們由內向外發出的一種作用力,對吧?是我們主動創造出了一個點子,主動創造出了一個產品。但這只是一種幻覺。我們認為這個點子是我們想到的,實際上,是在此之前,我們通過我們的感觸,把外界的碎片信息存到了我們的潛意識里。這些珍貴的碎片在某一個時刻突然被激發,升騰而起,凝結成了一個念頭。所以,要想有創造力,前提是我們頭腦里要儲存大量的外部素材。
整個世界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新物種,我們只是見證者和收集者。我們汲取周圍環境的信息,然后翻譯信息,分享信息,就好像我們是宇宙廣播的翻譯員。而那些最好的藝術家,不過是天線極為敏感的人,他們能夠在外界的環境中汲取最多的養料。在這里,我們就要說到兩個字了,也是作者在書中反復提及的兩個字,“覺察”。要想有創造力,就要對外界保持一種高度的覺察性。作者呼吁我們,打開我們的感官吧,不要麻木地生活,要覺察世界的各類信息,沒有這些信息,創造力便無從談起。
在覺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變換我們的視角和方法。比如說,我們可以睜眼去體驗它,也可以閉著眼睛去體驗一個事物,我們可以湊近一個物品去體驗它,我們也可以往后退,遠遠地看過去,把它當作一個全新的對象審視。覺察的方式是不拘泥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覺察時容易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會不自覺地去給這些事物貼上標簽,這是什么什么類型,那個是因為什么什么。那這個時候,其實你就不是在覺察它了,而是在研究它。作者指出,任何分析行為,都會把你從覺察的當下拽出來。分析能力是一種很高階的能力嗎?它只是一個次級功能。首要功能,是覺察到事物如其所是,它是什么樣的,你就感受它是什么樣的,與你所注意的事物建立純粹的鏈接。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停留在這個體驗里,然后再進行第二步,也就是去分析和理解它。
在覺察時,還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我們會下意識地去簡化信息。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是有一個濾器的,濾是過濾的濾。所有的事物經由這個濾器之后,就不能完全忠于原貌了。要知道,為了能夠在這個龐大的數據世界里找到方向,從容地行動,我們從小就學會了只關注那一些看起來至關重要的信息,將其他信息屏蔽。但如果我們想做一個高創造力的人,我們對世界的覺察,應該是一種孩童般的,非常天真的,免受功利或生存本能審視的,油然而生的驚奇與喜愛。這里用了很多的形容詞。作為一個生活藝術家,我們要學會擱置頭腦中的條條框框,為我們現在可能暫時還理解不了的信息,還不知道有什么用的信息留出空間。說不定哪一刻,它們就會組織起來,成為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們能避免以上兩種問題,不要貼標簽,不要過濾信息,覺察這個事物本來的樣子,讓這個事物如其所是,那么我們就實現了真正的覺察。作者也把這種覺察,叫做“抽離式的留意”。你應該也注意到了,這種覺察,是要求我們弱化自我的,把自己的頭腦、判斷,放小,讓外界的信息進來。如果你現在正在做一個新項目,感到手足無措,或者說,你現在的生活過于循規蹈矩,想要找到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你可能會感到郁悶,想要兩眼一閉,躲在家里睡大覺。但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更積極地打開自己,密切地去關注周圍。
外界可用的素材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各種新方法的線索都蘊藏在我們跟別人的一次偶然的對話,偶然的相遇,大自然的一個風景,已經有的藝術作品中,它正在等待我們的尋找。一個作家可能坐在咖啡館里為一場戲絞盡腦汁,這個時候,從另外一桌的喧鬧之中飄出的一個只言片語,就有可能是新線索。一場電影,看著看著可能就會浮現出一句話,讓我們停下來反思。所以,啟迪創造力的信息,是以一種微妙的形式來拜訪我們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感知力打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