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22
老北京吃吃吃
第二彈
暑假邁進京城,熱門景點人潮涌動,烤鴨、炸醬面的香味也總是在小吃店周圍四處飄散。
不過,要是你想挖掘點不一樣的美味,那些藏在深巷里的小眾小吃可別錯過。它們可都是京城的 “遺珠”,帶著濃濃的煙火氣,沒有熱門餐廳的高人氣,卻能給你帶來最地道、最驚喜的味覺體驗。
從甜糯的豌豆黃,到咬一口汁水四溢的門釘肉餅,再到風味獨特的鹵煮,每一款都承載著老北京的歲月與故事。接下來,就跟著我們的步伐,一頭扎進這些小眾美味的世界,讓味蕾在京城的小巷里,開啟一場難忘的驚喜之旅 。
01
炸 肥 腸
一提起老北京“炸肥腸”,很多外地朋友會說:“哦,吃過。不是炸灌腸嗎?”
錯!這是兩種食品, 一字之差,葷、素混淆。大概是現在,賣炸灌腸的多,而炸肥腸已很少見到了。肥腸是老北京一種很平民的食物,因為它屬于豬下水類,所以一般家庭很少買,怕弄不干凈。故而豬的腸、肝、肺等都比其他鮮肉部位便宜很多。如果要是會收拾會做,它味道不比紅燒肉差,有人就專喜歡吃這東西。于是就有了炸肥腸的攤販,他們設在路口、街角,現吃現炸,很受歡迎。
能把下水做成美味,關鍵是清洗去腥,這也是最麻煩的。生豬大腸要先用鹽或堿浸泡,反復揉搓,這是在清潔外面,水沖洗后把里面灌進醋,再揉搓。清潔完的腸子細長潔白,不油膩、不粘手,一點兒異味兒沒有。
接下來,把用各種調料煮好的豬肝豬肺剁碎,再加上淀粉、蔥姜末攪拌均勻,灌入洗好的大腸內,那癟癟的腸子慢慢又鼓起來了。這時把兩頭兒用繩子系緊,上籠屜蒸,等熟后拿出晾干,刷上紅油,這賣貨的半成品就算在家準備完了。快中午了,到固定地點把篷子支好,爐子上的油鍋都慢熱上。
見有主顧來,攤主把備好的紅色肥腸切成厚片,下熱油鍋炸,翻幾回后撈出控油,稍涼又下鍋復炸,再撈出,這回是完成了。肥腸片片鮮紅,外焦里嫩,熱乎乎,冒香氣。攤兒上備有熱燒餅,買幾個中間切開,把肥腸往里一夾,再撒點兒胡椒粉。嘿!那叫一個香,幾個燒餅夾炸肥腸下肚,再來一碗小米粥溜縫兒,吃飯的人一上午的疲勞頓消,滿臉的滿足,大有“識肥腸者為俊杰”之感。這一頓飯,吃得飽,吃得好,油水多,花錢少。
現在賣這種吃食的很少了,可能就是洗、做太麻煩,人們健康意識也增強了,唯恐動物內臟膽固醇過高。也有的飯館做炸肥腸,多是腸內只放蔥、姜調料,不填其他下水。作為北京小吃嘗嘗,或好這口的偶爾過過癮還行,沒人把它當主菜了。
02
炸 小 活 蝦
老北京城里河流湖泊很多,人口少,工業少,所以河湖水系很少被污染,好的水質,就適合魚蝦的生長繁殖。淡水中生活的小蝦性溫味甘,很適合食用。尤其是酒鋪佐酒的小菜,很受酒客的喜愛。
每到夏秋季節,什剎海、護城河周邊,專門從事撈蝦、賣炸小蝦的小販就用自制的專用工具捕蝦。撈上的小蝦都是活蹦亂跳的,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在獨輪手推車上備用。獨輪車上架著火爐,上有一米多高的煙囪,還冒著青煙,火爐上有一個大油鍋,把油燒熱,小販就推車奔酒館兒而來。
什剎海的銀錠橋正對著煙袋斜街,街里路北有個酒館叫“和義軒”,人送綽號“大酒缸”,這個酒館兒每天前來喝酒的人不斷,所以,從什剎海就近撈蝦的小販,也定點設攤在周邊。小販把鮮活的小蝦往滾燙的油鍋里一放,刺啦一聲,鍋里泛起白色的泡沫,小蝦一瞬間就變成了鮮紅色,香味撲鼻。
這種小蝦不能久炸,要變色就立刻撈出,放在大瓷盆中,這時要夾起來一嘗,那真是外殼酥脆,蝦肉軟嫩。酒館里喝酒的食客出來買,裝上一小碟,撒上椒鹽,回身進酒館,端放在桌兒上,滋溜一口酒,就著兩只小蝦,慢慢咀嚼,細品那舌尖上的美味兒。野生的蝦,簡單地一炸,只撒一點兒調味,從食材到操作完全野生、原始,也就有了食物本身最誘人的味道。當然,以現在的社會和人口發展,也很難這樣做了。
03
羊 頭 肉
白煮羊頭肉一般都是和羊蹄兒一起售賣。小販躉入煮熟的羊頭后,先把羊頭從中間劈開,一分為二,把臉上的皮肉從骨頭上分離出來,就成了兩片“臉子”,這是羊頭肉中最主要也是最好吃的部分。
用又長又薄的鋒利鋼刀切成薄如紙的肉片,因為羊頭臉上都是皮和筋,所以吃到嘴里有韌性,有嚼勁兒,而且越嚼越香,是下酒的佳品。其次是羊舌頭,稱為“芯子”,從舌根到舌尖一長條,切成片兒,吃到嘴里十分柔嫩,也有人就好這口兒,專買“芯子”吃。
羊眼睛稱為“鈴鐺”,切成片兒以后,外邊一圈白,里面黑色,中心一個小白點兒,視覺、味覺都另類。羊口中的上膛稱為“天花板”,羊喉頭謂之“上天梯”,這兩個位置的肉都比較細膩,價格比“臉子”要便宜些。羊蹄上也沒什么肉,只有皮和筋,把皮和筋扒下,或用牙啃下來,蘸椒鹽吃,也是一品美味。
白煮羊頭肉是沒有咸味兒的,所以吃的時候必須蘸椒鹽。椒鹽都是小販自制,他們把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等上鍋炒制,這是要把握好火候的,既要香味溢出,又不能炒煳,炒到最佳狀態時倒出,放在案板上加鹽,用搟面杖反復碾軋后,再用細籮篩出粉末,這就是制成的椒鹽,成為羊頭肉的最佳配料。如果沒有此物相佐,羊頭肉也就大為失色了。
椒鹽做好了,裝在牛角中,這彎彎的牛角,油光锃亮,看著就是個工藝品,這也是賣羊頭肉的招幌,它還有實用功能。
椒鹽盛在里面味兒不外瀉。有人來買,按所要部位切好以后,將肉片放在紙上,拿出牛角,角尖上有個小眼兒,唰唰地往下搖,幾下就撒滿均勻的一層椒鹽。買主用手托著或回家,或進小酒館兒,不過買了往家走時,忍不住香味兒誘惑,邊走邊拿一片往嘴里送,也是常事兒。
04
甑 兒 糕
甑兒糕與甑糕,一字之差,可是兩種做法。原料不同,兩種口味。
甑糕是用糯米、棗、紅豆一層層蒸成的,口感更像年糕。少了個兒化音, 那體積也不一樣了,有一個小盆大。它們有的是使用不銹鋼籠屜蒸,但據說口感最好的,就是用原始的泥燒制的甑蒸?,F在陜西一些地區還保留這古老的做法。這個年糕口味的甑糕,現在北京一些小吃店還有賣的。
而甑兒糕是五六十年前老北京的小吃。甑,是古代的一種炊具,老北京的甑兒糕,是因為這種古老的炊具而得名的。
東漢銅釜甑
過去賣甑兒糕的小販,都是走街串巷挑著擔子,一頭是木匣子,里面放著米粉、白糖、芝麻、金糕條等原料。另一頭是小火爐,爐上坐著鬲,也就是盛著水的鍋,但這鍋的樣子比較特殊,鍋上面是一體包過來,中心再留一圓孔,這圓孔上放置的就是甑,當時已從泥燒制的改為木制的了。整個裝置有些像小煤氣罐,木甑就是罐上面中間的開關閥部分。這木甑很小巧,直徑只有二寸,高約四寸。聽到墻外有“甑兒糕 —好吃來 —”的吆喝聲,孩子們就都紛紛跑出來。
見有人來買,小販將米粉、白糖、芝麻倒入甑中,再稍加清水,三四分鐘就熟了,再撒些金糕條、青紅絲。因為這個小木甑是活底兒,所以一推底兒,就頂上來了?,F做現吃,吃著這一個,下一個就又熟了。
但有一樣:量太小,不解飽。就是小孩子,也得連吃四五個才滿足。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語:“屬甑兒糕的——一屜頂一屜!”形容一茬接一茬或沒完沒了的意思。
這些藏在時光里的小眾滋味,是老北京煙火氣最鮮活的注腳。炸肥腸的焦香、小活蝦的鮮靈、羊頭肉的醇厚、甑兒糕的清甜,每一口都藏著胡同里的故事。
這些地道吃食,都源自《我們的日子:老北京的四季風情》一書。
《我們的日子》
作者何大齊先生已是八十五歲高齡,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用文字細致還原著北京一年四季里,那些漸漸淡出視野的人、事、物。字里行間皆是對京城煙火的熟稔與眷戀,仿佛跟著他的筆觸,就能穿越回當年的胡同街巷,聽見攤販的吆喝,聞見油鍋的香氣。
如今它們或許難尋,但只要嘗過,便會懂這份樸素里的講究。暑假來京,不妨鉆進小巷找找看 —— 說不定轉角遇到的小攤,就藏著京城真味。
其他有關“老北京”圖書
《北京紀勝》
《胡同里的日?!?/strong>
推文圖源網絡,侵刪致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