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淄博7月22日電(通訊員 郝源清)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2023年7月22日,山東理工大學“一路前行”實踐團赴“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市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實踐團在隊長張藝錦的帶領下,重點考察,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核心區,探尋從育種到餐桌”的全程智能化革命。
智慧種植,全鏈掌控
步入園區控制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數據流動。講解員講述這里的智慧化種植依據農作物各個侯期的生長習性,采用前端物聯網感知設備,采集空氣、土壤、環境及作物等數據。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在此交匯,形成一套覆蓋“育種、育苗、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鏈條標準化、可追溯智慧種植方案。更令人矚目的是,園區已自主研發85款擁有知識產權的蔬菜品種,以茄果類為主。種子外覆彩色包衣,可防止發霉變腐,隔絕病蟲害,提高出芽率。
圖1 園區智慧物聯移動云平臺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深加工與高原饋贈
實踐團步入深加工產品展示區,玻璃罐中的果蔬脆色澤誘人。講解員強調其獨特工藝通過了低溫油浴脫水技術制成,用的是棕櫚油,在60度低溫下脫水,營養物質能保留,口感更好,避免了高溫油炸的油膩。展柜中一隅,苦蕎茶與野生菌靜靜陳列——2009年山東援建北川“維斯特”基地的高原產物,承載著特殊的時代記憶。
圖2 為低溫油浴脫水技術制成的果蔬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蟲蟲特工隊:零農藥的綠色密碼
實踐團進入溫室,生物防治技術令人成員們大開眼界。一只雄蜂標本揭示了授粉奧秘:“它是代替人工授粉的,不采蜜、不產蜜、不筑巢、只授粉?!狈湎渲糜谂飪?,由農戶定點飼喂。這種蜜蜂“沒有攻擊性”,蟄人痛感“比蚊子咬了還輕”。麗蚜小蜂等天敵昆蟲是害蟲克星,采用天敵防治害蟲,以蟲治蟲能代替一部分農藥,減少農產品農藥殘留”。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結合。物理防治如頂部的防護網,生物防治則以蟲治蟲。雄蜂授粉更賦予果實飽滿果型與上佳口感。講解員解釋:“在這里生長的農作物,可以達到綠色雙A級的標準。”
圖3 為雄峰生活史展示圖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荷蘭技術與無土栽培實踐
通過講解人員的講解,實踐團成員認識到降溫系統巧妙利用自然資源——對面濕簾與風機協同運作,“參考水空調原理,物理降溫,減少對作物損耗”。溫室采用荷蘭蔬菜工廠化生產技術,無土栽培的串收番茄“赤霞珠”如葡萄般垂掛,市場價高卻供不應求。下方軌道設計精妙:“一軌兩用,既供采摘車升降勞作,冬季夜晚又能如暖氣片般加溫?!?/p>
圖4 為無土栽培的番茄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水肥心臟與特色果蔬
實踐團成員了解到,水肥一體化設備堪稱園區“心臟”:大罐儲水,小黑罐精準施肥,技術人員可在操作臺或手機遠程操控。椰糠條替代土壤,成為根系載體,兩條細小黑管精密輸送水肥,“水分需預先過濾,以防雜質堵塞微小管口”。漫步作物區,三色椒清甜、迷彩小番茄絢爛、紫色白菜新奇,貴族南瓜甜如貝貝,玉女黃瓜清脆可口。預制菜與凈菜系列則直擊現代廚房痛點——省去備菜繁瑣,回家即炒即烹。
圖5 為5G智慧農業水肥一體機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從一粒包衣種子到綠色雙A認證的蔬果,丹河園區以物聯科技為筋骨,以生態智慧為血脈,勾勒出未來農業清晰圖景——高效、智能、潔凈、美味,正從這片475畝的土地,走向更廣闊的餐桌。實踐團成員通過此次探索,深刻認識到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將會不斷關注這個領域,為智慧農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