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以 12.25 億票房慘淡收官時,導演烏爾善恐怕怎么也沒想到,自己耗盡 11 年心血打造的 “封神宇宙”,最終會變成壓垮口碑的巨石。
這部被寄予厚望的續作,豆瓣評分從第一部的 7.7 暴跌至 5.9,觀眾怒罵 “魔改原著”“特效五毛”“角色崩壞”,甚至有自來水在路演現場直接質問:“你對得起封神榜嗎?”
這場翻車不僅讓烏爾善陷入輿論漩渦,更給整個影視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 —— 背離創作初心的 “工業化野心”,終將反噬自身。
一、口碑滑鐵盧:從 “封神黑馬” 到 “藍精靈笑話”
曾憑借《畫皮 2》《尋龍訣》奠定地位的烏爾善,在《封神第一部》中展現了驚人的工業水準。7.7 的豆瓣高分、26 億票房,讓觀眾看到了國產神話史詩的曙光。然而這份輝煌在續作中徹底崩塌:
- 劇情邏輯稀碎:開篇姬昌突然下線毫無鋪墊,魔家四將被漁網纏住的 “螞蟻戰術” 讓人啼笑皆非。最離譜的是聞仲竟被凡人殺死,通天教主淪為 “伏地魔”,整個封神世界觀被撕得粉碎。
角色塑造翻車:姬發從 “弒君覺醒” 的少年英雄變成 “戀愛腦”,為救鄧嬋玉放棄西岐防線;殷郊法相被吐槽 “藍精靈”“阿凡達”,制作周期 18 個月的特效反而成了最大槽點。更諷刺的是,鄧嬋玉的戲份喧賓奪主,讓主線淪為 “鄧嬋玉傳奇”。
- 特效兩極分化:一面是魔家四將攻城的宏大場面,另一面卻是雷震子 “頁游建模”、混天綾被燒穿的低級錯誤。觀眾忍不住質問:30 億成本都花哪兒去了?
這種割裂感在春節檔尤為致命。當《哪吒 2》以 50 億票房刷新紀錄時,《封神 2》卻因質量問題被《熊出沒》碾壓,最終票房不足前作一半。
二、工業化陷阱:成也蕭何敗蕭何
烏爾善曾自豪宣稱 “封神三部曲是中國電影工業化標桿”,但這份執念卻成了絆腳石:
- 過度追求形式:為還原商朝美學,劇組打造 900 畝實景基地,姜皇后披肩用 7 層面料手工縫制。這種 “龜毛” 精神雖值得敬佩,卻導致成本飆升。第一部勉強回本后,第二部仍堅持高投入,最終陷入 “票房難填窟窿” 的惡性循環。
- 忽視內容核心:當《哪吒 2》用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精神內核打動觀眾時,《封神 2》卻沉迷于特效堆砌,將 “天命”“仁政” 等傳統文化精髓拋諸腦后。觀眾直言:“這不是封神,是西方魔幻套皮!”
傲慢的改編邏輯:烏爾善聲稱 “要讓神話年輕化”,卻在采訪中暴露對原著的輕視。例如將哪吒怕十絕陣解釋為 “新設定”,無視其蓮藕之身的基本設定。這種 “我改我有理” 的態度,徹底激怒了原著粉。
更致命的是檔期選擇。2024 年暑期檔本是絕佳機會,卻因 “精益求精” 推遲至競爭最激烈的春節檔。當觀眾用腳投票時,烏爾善終于嘗到了 “錯過風口” 的苦果。
三、行業警示:敬畏經典才能贏得未來
《封神 2》的失敗絕非個案,它折射出當下影視行業的三大病癥:
- IP 改編的迷思:從《異人之下》到《封神》,烏爾善似乎陷入 “流量大于內容” 的誤區。當鄧嬋玉的 “女戰神” 人設被質疑為 “女凝” 時,這種迎合市場的改編反而暴露了創作力的匱乏。
- 工業化與藝術的失衡:電影工業化不是 “燒錢競賽”。《封神 2》殷郊法相耗時 18 個月,卻因審美偏差淪為笑柄;反觀《哪吒 2》用本土團隊打造的水墨特效,既保留傳統又充滿創新。這啟示從業者:技術是手段,不是目的。
- 觀眾口碑的反噬:當《封神 2》上映首日票房破 4 億時,烏爾善或許以為穩了。但首波差評如潮水般涌來,最終導致票房斷崖式下跌。這印證了那句老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封神 3》雖已剪完,但 50 億回本壓力堪比登天。烏爾善在發文感謝觀眾時說 “批評都會記在心里”,但愿這份反思能讓他真正領悟:
在這個觀眾日益挑剔的時代,唯有敬畏經典、尊重觀眾,才能在工業化浪潮中站穩腳跟。否則,下一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可能就是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